正文

正能量改革(2)

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作者:露西·曼德維爾


然而,幸??梢詭硎找?/p>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上帝的創(chuàng)世計劃中并沒有包括人類的幸福”。他的觀點不僅可以使人不再相信幸福,甚至還可以使人連快樂和樂趣都不相信。而其實這幾個詞讓我們聯想到了什么?微笑的男孩、在雛菊遍地的田野里飛奔的小女孩、廟會或集市,還有色彩斑斕的巨型糖果……那么,為什么我們對此感興趣呢?為了一個簡單而又很好的理由,那就是——人們渴望過得幸福!

關于這個課題,韓國首爾延世大學心理系的徐延克(Eunkook Suh)博士和他的美國同事們曾在42個國家做過廣泛調查。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人類活著的最終理想就是得到幸福和滿足的人生。而這又是同一個問題:人們?yōu)槭裁磳π腋8信d趣?答案是:純粹因為幸福是個“好東西”!知道嗎,幸福的人身體更健康、抵抗力更強,他們的壓力會減少,而對疼痛的忍耐力卻提高了?簡而言之,他們活得更好,也更長壽。而且,幸福的人成功的概率更高,他們在社會上的活躍度更高,所以,相比其他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也更大。

反之,缺乏幸福感的人更孤僻、更容易生病,同時,對社會來說成本也更高。所以我們說,幸福是可以帶來收益的!一個幸福產業(yè)新近誕生了:除了要為世人的大苦大難尋求解決方案,幸福業(yè)還很認真地關心著世界上每個普通人的微不足道的幸福生活。

健康并非僅僅無病無痛

積極心理學的任務是什么?從本質上來說,它的任務是增加我們對心理學的了解。它希望心理學——所有在這個領域辛勤工作的專家和研究者們——在關心病痛的同時,用同樣的熱情關心健康,而這又需要我們重新定義“健康”。

我們是否可以把健康定義為無?。繐Q句話說,沒病的人就一定是健康的?當然不是了!雖然我們也得承認,沒病痛已經是個好事了,但是,沒有病——沒有肺炎、癌癥、抑郁癥等——并不就是身體健康的標志,更不能說明你是一個幸福的人。

史蒂夫·鮑姆嘉納和瑪麗·克羅瑟斯引證說,每年都有26%的美國人經診斷證實患有精神疾病。他們接著問:那這是否意味著還有74%的美國人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健康的?學者科里·季斯(Corey Keyes)回答說,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中只有17%的人確實處于安康狀態(tài),而10%的人則雖然悶悶不樂,但情況還沒有嚴重到可以算得上是得了精神疾病的程度。由此可見,當我們用直接檢驗人群健康狀況法和用扣除生病人數法所得到的數據去描述某個特定人群的健康狀況時,得到的結果大相徑庭。

然而,我們的醫(yī)療系統(tǒng)通常就是把健康定義為無病無痛。一般認為,一旦化療結束、癌細胞消除,那么工作就完成了,病人也該松口氣了。然后醫(yī)院會定期提醒病人做檢查,看看他的恢復情況,以及癌細胞再次出現的可能。病人覺得醫(yī)院對他照顧周到,而對他的“健康護理”通常也就到此為止了。

事實上,健康與疾病這兩者之間的差別,遠比我們一眼看上去所能夠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因為它們同時棲息在我們的身體和靈魂里,兩者之間不但不是相互隔絕的,反而還是彼此影響、相互作用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