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死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死人的消息,到處是撕心裂肺的哭聲。
深夜,法老急召摩西和亞倫進宮了。法老自己的兒子也死了,整個埃及沉浸在悲傷與恐懼之中。也許此時的法老和那些早已經(jīng)遺忘往事的埃及人,終于可以體會近百年前,那一個個恐怖的夜晚、那母親失去嬰兒的哭嚎、那嬰孩被投入水中的掙扎和慘叫——那些被他們看作生來下賤的希伯來人的痛苦——這一天,埃及人以如此痛苦和悲傷的形式,終于給予了全面的償還。人啊,為什么要等到巨大的災(zāi)難徹底降臨到自己身上,才肯做出讓步呢?
悲傷的并不僅僅是法老一個人,甚至并不一定只有埃及人。
面對這片曾經(jīng)生養(yǎng)過自己,給予自己知識與文化的土壤,面對曾經(jīng)給自己帶來光輝夢想的尼羅河,面對那些曾經(jīng)在眼中視為親近的埃及人,摩西的心中一定懷著深深的悲傷。當尼羅河邊的村鎮(zhèn)處處傳來悲傷的哭聲,摩西的心中不會有勝利者的快樂,更多的是悲天憫人的傷感。
悲傷、仇恨和恐懼充斥著埃及的大地,法老這次召來摩西是當真的——他要放以色列人走,不分男女老少,趕著牛羊牲畜,帶著他們的財物,離開埃及。換句話說,從此時此刻起,以色列人自由了!
人是一種很復(fù)雜很特殊的動物。當處于弱勢的時候,其悲憫與痛苦實在不堪;可是一旦強弱轉(zhuǎn)變,翻身得解放的奴隸也會馬上變成恃強凌弱的暴君。如今的以色列人就有點這個意思。長達幾百年的奴役與屠殺所集聚的仇恨終于有所宣泄,他們伸手向埃及人索要錢財上路,又恨又怕的埃及人巴不得他們趕快離開,毫不猶豫地將錢財給了他們。
以色列人揣著無酵餅、驅(qū)趕著牛羊,裝載著財物,隊伍中還夾雜了大量不愿意在埃及受迫害的其他民族的人,滿懷希望地從歌珊地出發(fā),向心中流著奶與蜜的故鄉(xiāng)前進。
當黑夜的陰霾消散,東方的太陽升起的時候,以色列人突然意識到——今天,他們終于第一次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挺直身軀行走在這片土地上!也許前面有坎坷與荊棘,也許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還沒有做好受苦的準備,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從今天開始,他們的每一步都在奔向希望,都在為自己,也是為自己的后人成就一個自由平等的家國之夢!
430年前,雅各(以色列)全家來到埃及的時候大約有200人左右,其中男丁六十多人。如今當他們出埃及的時候,光是步行的丁壯男子就有60萬人!加上婦孺老幼,人數(shù)應(yīng)該在二三百萬之眾。
值得一提的是,浩浩蕩蕩回歸家園的以色列人此次攜帶了一樣重要的物件——約瑟的棺槨。三百多年前,彌留之際的約瑟讓自己的兄弟以及后人在他的床前起誓,一定把他的棺木骸骨帶回故鄉(xiāng)安葬。,這個17歲被賣離家、在埃及經(jīng)受十多年牢獄生活、憑著巨大的信仰力量和純真正直的心造福于埃及也造福于以色列的老人,在內(nèi)心深處,對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從未止息自己的思念與渴望。三百多年,約瑟的骨殖沒有入土下葬,他就像一個指示的路牌,時刻督促與提醒著以色列的兒女——無論順境也好、逆境也罷,無論經(jīng)歷什么樣的苦難與欺壓,即使在一個個破門而入的恐怖黑影的籠罩之中,以色列人心中仍然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園。約瑟的棺槨里所盛放的絕對不是一堆普通的枯骨,而是一個警鐘和信心的標志。從此,迦南——流著奶與蜜的故鄉(xiāng),從一代代老人花白的胡子里,從一個個爐火噼啪的故事中,在這個寄居了幾百年的民族中廣為傳揚,從不停息。
拖兒挈女的以色列人離開生息了幾百年的埃及,向自己的故鄉(xiāng)進發(fā)。說迦南是故鄉(xiāng),但是經(jīng)過了幾百年的埃及生活,再加上近百年的閉關(guān)鎖國,大多數(shù)以色列人對那里異常陌生。從迦南人的角度上來說他們已經(jīng)是埃及人,但是從埃及人的角度上來說他們又是異族——如此矛盾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們的這一路旅程注定要在朝秦暮楚、徘徊反復(fù)甚至血雨腥風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