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以論證他者的歷史重要性開始,接著分析影像文化與文學所透露的對他者的排拒、恐懼與迫害。其余的章節(jié)則析論與他者身份密切相關的若干議題,包括后現代戰(zhàn)爭、全球化、跨文化論等。第一節(jié)《外邦女子路得》重新詮釋《舊約·路得記》(Ruth),主要有感于我們的社會對外籍配偶的歧視。這種歧視非僅存在于一般社會與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建制性的立法當中。這一節(jié)嘗試以嫁入以色列的摩押(Moab)女子路得為例,論證以待客之道悅納他者的重要性。路得以外邦女子的身份,嫁給以色列人為妻,成為以色列人的母親,竟影響了往后以色列的歷史與王權系譜的傳承,以及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分合發(fā)展。因此如何悅納外邦人有時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第二節(jié)《冷戰(zhàn)與政治他者》主要在反省與批判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麥卡錫主義是冷戰(zhàn)初期美國政治右翼賴以迫害政治他者的意識形態(tài)利器,影藝界廣受株連。冷戰(zhàn)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難以衡量,極權世界固然以反右、反資本主義之名敵視無數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上的非我族類,自由世界其實也不遑多讓,基于反左、反社會主義的立場,多少政治與思想上的異議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蒙冤受屈,甚至家破人亡。麥卡錫主義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是麥卡錫主義仍然盤踞在某些人內心見不到陽光的角落,隨時會被召喚,像幽靈那樣不愿離去。所有貼標簽、扣帽子之類的政治與文化的獵巫行為只是麥卡錫主義的有形縮影,反映的是社會上某些人的思想怠惰與心靈閉塞。
第三節(jié)則以科幻電影《異形》(Alien)為例,探討在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下他者的命運,影片中的異形在某種意義上具現了資本帝國對第三世界他者的覬覦與恐懼。異形本為無名星球的原住民,資本帝國對無名星球的侵犯與掠奪引起異形的激烈反擊,最后造成兩敗俱傷。這部影片顯然在寓意上有意批判資本帝國的貪婪與無窮欲望,伴隨著貪婪與欲望的則是對他者的焦慮與不安。
《異形》,1979年上映的科幻恐怖電影,導演為雷德利·斯科特,后衍生出諸多續(xù)作和關聯作。
第四節(jié)的《帝國創(chuàng)傷》則嘗試借巴特勒(Judith Butler)、卡普蘭(E. Ann Kaplan) 及卡魯斯(Cathy Caruth)等所發(fā)展的創(chuàng)傷與傷悼概念,析論莫欣·哈米德(MohsinHamid)的后“9·11”小說《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中所隱含的政治寓意。這一節(jié)旨在檢討與勾勒美國的帝國本質,批判美國如何挾其軍事與經濟的強大力量,以資本帝國的暴力為第三世界他者帶來苦難與悲劇??上绹靡驈姍喽瓢粒缫咽ブt卑自省的能力。美國無法了解“9·11”恐怖攻擊帶給美國的創(chuàng)傷,其實與美國過去數十年帶給第三世界他者的創(chuàng)傷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