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元培(10)

先生 作者:《先生》編寫組


北大學生得知蔡元培辭職的消息后,立即召集代表會議,議決致函傅增湘,要求“萬勿允準辭職”,“以維學務而平輿情”。

北大教職員亦召開全體會議,作出“如蔡不留,即一致總辭職”的決議,并推舉李大釗、馬敘倫、馬寅初等8人為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政府挽留蔡先生。

在聲勢浩大、長達數(shù)月的北大師生的挽留中,蔡元培又回了北大。但改革之初的甜蜜和寧靜仿佛不復再有,改革巔峰的繁華和美景也仿佛不復再有。

許多年之后,蔡元培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jīng)歷》一文中寫道:我對于學生運動素有一種成見,以為學生在學校里面應以求學為第一目的,不應有何等政治的組織。年在20歲以上者,對于組織有特殊興趣者,可以個人資格參加政治團體,不必牽涉學校。

蔡元培認為,學生在大學里,研究學問始終是第一位的,始終不愿學生涉足政治。正如前文所提,早在1917年1月9日,他在北大發(fā)表首次演說就提到:“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學生進大學不應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應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責,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必須抱定為求學而來之正大宗旨,才能步入正軌?!?/p>

他本人在北大也不想涉足政治。1917年3月15日,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不久,在寫給汪精衛(wèi)的信里說:“弟進京后,受各政團招待時,竟老實揭出不涉政界的決心。”1918年1月14日,他寫信給吳稚暉:“弟雖在京師,然誓不與聞政治,至今已成習慣,惟校務太忙,無暇讀書,亦終日為人役耳?!?925年5月13日,他給胡適回信:“承示北大當確定方針,純從研究學問方面進行,弟極端贊同?!彼f的是肺腑之言,也是他一直想做的,卻因時局的動蕩,始終沒有做到。

1924年12月4日,他給北大畢業(yè)的傅斯年、羅家倫寫信,口口聲聲自稱“弟”,而不是以師長自居,說到北大,他說:“校中同人往往誤以‘天之功’一部分歸諸弟,而視弟之進退為有重要之關系。在弟個人觀察實并不如此……然弟始終注重在‘研究學術’方面之提倡,于其它對外發(fā)展諸端,純?nèi)挥扇舾山虇T與若干學生隨其個性所趨而自由申張,弟不過不加以阻力,非有所助力也……現(xiàn)在如國學研究所等,稍稍有‘研究’之雛形者,仍恃有幾許教員、幾許學生循其個性所趨而自由申張,弟亦非有所助力也。”

他說自己研究學術的興趣隨年而增加,所以也鼓勵學生研究學術。但他從不主張學生死讀書,而是支持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認為通過學生自治,“由學生傳之各地方,一定可以提起國民自治的精神”。傅斯年、羅家倫以后分別做過北大、清華的校長, 當年都是學生社團的積極分子,也是五四游行的發(fā)起者。

提倡學生參與社團,蔡元培還有一個用意,就是針對腐敗的舊習慣。他在《我在教育界的經(jīng)驗》中自述:提倡進德會(此會為明國元年吳稚暉、李、張溥泉、汪精衛(wèi)諸君發(fā)起,有不賭、不嫖、不娶妾的三條基本戒;又有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不飲酒、不食肉、不吸煙的五條選認戒),以挽奔競及游蕩的舊習;助成體育會、音樂會、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以供正當?shù)南?;成立消費公社、學生銀行、校役夜班、平民學校、平民講演團與《新潮》等雜志,以發(fā)揚學生自動的精神,養(yǎng)成服務社會的能力。

據(jù)當年的學生顧頡剛后來回憶:“北大學生本來毫無組織,蔡先生來后,就把每班的班長召來,勸他們每一系成立一個學會……靠了蔡先生的敦促和領導,以及學校在經(jīng)費上的幫助,許多會居然組織起來了。不但每系有會,而且書法研究會、畫法研究會、音樂會、辯論會、武術會、靜坐會……校中盡有消遣的地方,打牌聽戲的興致也就減少了許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