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趕到霍小光家,看到其他人已經到了。大家正在談論反潮流英雄,沒有任何人提到入團三周年的事。
看到謝英一個人進的門,霍小光沒問,葉紅先問上了。
“蘇玫呢?她不是跟你一塊兒出去的嗎?”
“她回連里了。”
“她昨天答應我了,說好來呀。”葉紅瞧了眼小光。
“她說胃疼,不來了。”
小光估計,正如自己所料,蘇玫是不想參加什么入團三周年的慶?;顒?,找個托詞不來了。
被謝英打斷了一下,大家又繼續(xù)剛才的話題。
大家正在談論的反潮流英雄,是某軍區(qū)政治部主任的兒子,現役軍人、工農兵大學生。前不久,他提出要用實際行動,同走后門現象進行堅決斗爭,主動退學退伍,回到了原來插隊的革命老區(qū)。
他的事跡轟動一時,上了軍報頭條,還配了大幅照片。照片上,他已經脫下軍裝,扛著鋤頭笑容燦爛地站在地頭上。
一石激起千層浪,聽說別的軍區(qū)已經有人效仿他從部隊退伍了。據說,這件事引起了上面的重視,還聽說有可能把所有后門兵全部退回去。
風起云涌,說什么的都有。
長機室的劉技師說:“總站也有人在私下醞釀這件事呢。不過,目前倒還沒有公開提出退伍要求的,可能想看看形勢再說。你們知道就行了,可別說出去啊。”
“好像市話連就有。”葉紅說。
黃衛(wèi)東說:“我覺得效仿他大可不必,他勇氣可嘉,但做法并不可取。部隊是個革命大熔爐,父母把子女送進部隊是對部隊的信任,是要讓他們錘煉成為合格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出發(fā)點是好的,送子當兵無可厚非。”
“可是工農子弟呢?”葉紅甩甩短發(fā)。
“他們同樣渴望走進部隊這個革命大熔爐接受錘煉,因為沒有門路,只能上山下鄉(xiāng)。”葉紅并非真想效仿此君,只是習慣了爭論時站在輿論一邊。
“上山下鄉(xiāng)不光是工農子弟,干部子弟也有不少插隊的。有人不是還特意去了老爹當年打游擊的老區(qū)嗎?”劉超說。
“是這樣的,我知道,我們老家那兒就有。就那個,他叫杜——杜什么來著?”大趙拍腦門,拍得啪啪響,“名字就在嘴邊上。”
“你想說杜建國他哥吧?”謝英提醒。
“對,就是他。我說的就是杜建國他哥。杜建軍。我想起來了,他哥叫杜建軍,在我們老家插隊呢,離我們縣挺近的。都知道他,在當地知青里可出名呢。”
“杜建國他哥怎么沒當兵?。?rdquo;小光問。
“你認識杜建國?”葉紅眼睛一亮。
小光說:“不認識,知道。”
“那次插秧他來拍照,噢,那天你不是也在嗎?我還說有機會找杜建國問問,能不能把那天的底片給我兩張呢。那天他拍了不少照片,我覺得。報上就登出了一張。你剛才一說到杜建國,我以為你認識他,還想讓你幫我問問這事呢。”葉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