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論是“肯定心理學(xué)”還是“肯定的力量”等經(jīng)常被人提起。與此相關(guān)的書和講座也層出不窮。在這里我就不重復(fù)地說明會有什么樣的意義及價值,以及有何種力量了。因為理論上的東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轉(zhuǎn)換內(nèi)心的思路。只有這樣,職場生活才會更有價值,日后也不會后悔。
在公司工作久了,我們有時候會變得尖酸。這是一種毫無理由的反抗,就是情緒莫名其妙地變得不好,會用否定的想法去思考。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職場思春期癥候群”。就像松鼠們轉(zhuǎn)輪子一樣,迎來職場生活的倦怠期。心中滿是過去的回憶,是一種沒有理由地充滿了不滿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跟凡事逆反的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相類似,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個名字。調(diào)查顯示,每10個職場人就有8~9個人患有“職場人思春期癥候群”。
思春期是一時的現(xiàn)象,隨著時間的流逝便會不治而愈,這沒什么太大的問題。問題是有人一生都維持著這種類似于思春期的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人的職場生活會如何,不用想也知道。不僅自己累,周圍的人也跟著累。
再次強調(diào),要用正面的思考方式、正面的視角面對職場生活。沉浸在否定情緒中職場人,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子。概率最高的結(jié)局常常是作為局外人停留一段時間之后,悻悻然地離職。
曾經(jīng)有人還覺得自己作為局外人很值得驕傲。這點可能在社會上是行得通,但在職場中卻是完全行不通的。在社會上不管是執(zhí)政者還是在野黨,即使是局外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即使是輿論,有的時候也會有些“尖刻”的言論出現(xiàn)。他們有代表局外人,替少數(shù)人說話的“使命”。而且有些時候這些局外人、在野黨以及少數(shù)派也會成為主流。隨著社會需要的改變,也可能成為掌握實權(quán)的一方。
但是職場中的這些局外人、在野黨以及少數(shù)派最終不會得到實權(quán),也無法成為主流,這是社會與職場不同的地方。道理如此,但是職場中卻總有些尖酸刻薄滿腹牢騷的人。特別是稍微聰明點的人中,這樣的人很多。這些人就是把腦子用錯了地方,就好像自己是法官一樣,每件事情都要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意見,當(dāng)然只是些尖刻的意見。如果這樣做都是正確的有價值的話,那么別人還能說什么呢?不管什么情況一股腦地就否定別人,這是有問題的。
這并不是說讓你成為一個凡事都說“yes”的人。也有“批判地看世界,才能發(fā)揮創(chuàng)意”這樣的話。當(dāng)然,那些有建設(shè)性的批判,正面的否定,以及有創(chuàng)意的刻薄都是很珍貴又很必要的。但是,如果事事否定,件件反對,那么這個人是不會有將來的。人生自身就變成刻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