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教授在問這句話的時候,選擇性地提高了他的聲音。那些認真聽講的學生,聽到的仍是原來的音量,而那些在交頭接耳的學生,聽到的聲音陡然提高了三倍。
許多內(nèi)力修為很高的人,可以影響聲音在四周的傳播。如果能控制聲音只朝一個人遞送,而用內(nèi)力抵消其他方向的傳播,便是江湖上廣為人知但鮮有人掌握的“傳音入密”。楊教授剛才利用的是類似的原理。他這一招很靈驗,開小差的學生們都陡然一震,相互咋一咋舌,教室里瞬間又變得鴉雀無聲。
楊教授的這個問題,是一個關于“其所以然”的問題。劍、掌、刀、器的學生都低下了頭。
周遠心中自然有非常詳盡的答案,他又躑躅一番,終于鼓起勇氣緩緩舉手,但是楊教授已經(jīng)示意另一個理論系的學生來回答。
“因為降龍十八掌違反了張三豐第一定理,也就是極限定理?!蹦莻€學生說道。
楊冰川朝他點頭,露出了一些贊許的神情,然后回身到黑板前,開始書寫張三豐的第一公式。教室里開始還能保持安靜,但時間一長,又開始了竊竊的嘈雜,繼續(xù)議論魔教的往事。
只有周遠和幾個理論系的學生跟隨了楊冰川的板書。那些外系的學生雖然對降龍十八掌津津樂道,但對于這種掌法和第一定理之間的算學聯(lián)系,卻沒有太大的興趣。
楊冰川教授在黑板的左邊寫下了第一定理,在右邊寫下了降龍十八掌施展出來的不同尋常的內(nèi)力方程,然后從左邊開始作嚴密的數(shù)學推導。周遠很清楚,楊教授將最終推導出一個和降龍十八掌方程完全不可調(diào)和的方程,從而證明兩者的不兼容。正是因為這種不兼容,武學界雖然知道降龍掌法的內(nèi)力方程,卻不知道該如何練成這樣的武功。
周遠怔怔地看著那些數(shù)學符號,突然感到胸口一陣隱痛。
周遠對第一定理了如指掌,同時也恨之入骨。因為張三豐名揚天下的第一定理,就是他無法習練武功,而只能紙上談兵地研究武學理論的終極原因。
張三豐用他的天才量化了武學理論,深刻地解釋了內(nèi)力生成的過程。他通過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不同人的丹田激發(fā)陰陽勢差的能力有很大差別。他將這個量化為“丹田通徑”的概念。每個人的丹田都有一條天生的可以傳導內(nèi)力的通道,這條通道的直徑,就是丹田通徑。丹田通徑越大,激發(fā)和傳導內(nèi)力的能力就越大。
以前武學界常說,某些人的天賦高,某些人的資質(zhì)差,歸根結底,就是這個丹田通徑。丹田通徑大的人,才具有練成深厚內(nèi)力的潛質(zhì),丹田通徑小的人,對于習武來說,就是先天不足。
張三豐的大弟子宋遠橋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研究,進一步強化了這一理論。之后的幾代武學家從經(jīng)絡學上找到了大量的實驗證據(jù),其結果和張三豐的理論預測分毫不差。
大約十幾年前,楊冰川教授和武當?shù)奶珎}道長一起,研究出了一種極為便捷的測量丹田通徑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快速準確地測出一個超過六歲的人的丹田通徑。這種方法被命名為太倉楊方法,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價值。從此各地武學院都紛紛運用這個方法,檢驗習武少年的潛質(zhì),極大地提高了武學人才培養(yǎng)的效率。
周遠滿六歲的時候,母親帶他到杭州很有名的一個少年武館。當時的周遠既不知道張三豐第一定理,也沒有聽說過太倉楊方法。一個滿臉虬髯的師傅將一股內(nèi)力從他背后輸入體內(nèi),讓他渾身不適。之后那個師傅朝母親搖搖頭,說了一些諸如“太小”“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小的”之類的話,母親的臉色就變得很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