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MV《掌心》中自己關起來的窗子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是鬧鬼的影片,這些故事各位可能或多或少聽過一些,只是這次我們會花比較多的篇幅介紹,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去KTV再點一次看看哦!
首先要介紹的就是無印良品這個由兩位外來歌手所組成的團體,在臺灣推出的第一張專輯《掌心》。這首歌對很多讀者來說,都是耳熟能詳?shù)摹.斎?,這個團體后來也解散了?;蛟S有更多人知道《童話》這首歌的MV也說不定。不過,《掌心》在KTV和電視里播放的第一版MV中,確實有一些奇怪的事發(fā)生。
這個傳說就是很有名的鬼影和“自己關起來的窗子”。一開始,這個MV的內(nèi)容都很正常,就是兩個歌手的對唱,但是到了第1分16秒的時候,兩個歌手對唱的背景墻后面的建筑物里,出現(xiàn)了一個神秘的白衣人影,然后到了第1分28秒左右,那個人影沒有任何動作,但是窗子卻在看不出有任何外力的狀況下關了起來,感覺好像是自己移動了一樣。后來,這個人影又在幾個不同的畫面中出現(xiàn),不過窗子都沒有再動過了。
網(wǎng)絡上有很多種不同的謠傳,有人說那個MV拍攝的背景是什么香港女子監(jiān)獄,里面已經(jīng)廢棄,所以當時不可能有人把窗戶關起來,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也有人說這是棟廢棄的房子,里面不可能有人,當然更不可能有人關窗戶了。
當然,這就是典型的都市傳說,越傳越夸張,到最后都很難追出真正的方向。不過,由于我有不一樣的消息來源,所以這個謠言可以作不同的追溯。
首先,這個MV里面的場景是在臺北市,并不是什么香港女子監(jiān)獄,而且也不是什么廢棄的屋子。
MV拍攝的地址其實并不難找,只是要認出畫面中的場景比較困難,請見我拍的照片(下圖)。這是一個位于金華街靠近“中正紀念堂”的小社區(qū)(從金山南路走進去比較近),應該屬于錦泰里。這個小社區(qū)的居民以退休的司法人員為主,因為這是屬于官方配發(fā)的宿舍(似乎叫作司法新村)。社區(qū)里面其實很窄小,也不歡迎外面的車子進去停車(因為他們自己都不夠停了)。我曾經(jīng)有一次在這邊停車,結果竟然被人刺破輪胎,顯然,司法新村的人也不見得很守法,哈哈!
附近比較有名的是兩家牛肉面店。一家是老張牛肉面,經(jīng)常有很多黑頭車在附近停車,讓大官下來吃面。另外一家則是廖家牛肉面,今天我去拍照時,已經(jīng)下午一點半,門口還排了十幾個人等著吃面,真是不得了的牛肉面魅力??!
MV《掌心》拍攝地所在的這條小巷子其實平常沒有太多人走,也很少有人注意,但斑駁的石墻和上面的青苔感覺很有味道,可能是因為這樣,MV的拍攝團隊才會來這邊取景。
從圍墻往另外一邊看可以發(fā)現(xiàn),在靠近鏡頭這邊的水泥底下露出了紅磚塊。那并不是這面圍墻的一部分,而是該社區(qū)為了方便出入所架設的鐵門的一部分,所以是比較后期的建筑物。《掌心》的MV就是在這個狹窄的巷弄里拍攝的。從其他的鏡頭中,還可以看到光良和品冠坐在這面圍墻上的樣子,有興趣的人可以親自去看看。而背景的建筑,也就是那社區(qū)的房子,制片刻意避開了比較現(xiàn)代化(有空調(diào)之類)的景象,用仰角的方式以三樓或四樓為背景來拍攝這段MV。既然這地方有人住,而且仔細放大影片來看,那個白衣人的畫面也很像是某個放在窗邊的臺燈之類的東西(現(xiàn)在去看當然沒有),所以搞不好那只是一個沒有把頭或身體露出來的人關了窗戶也說不定。
不過,一件事情絕對不會只有一種解釋。前幾年我為了搞清楚這影片中屋子的配置,特意想辦法進到這社區(qū)的屋子里,也挑了面對同一條金華街的方向來作測試。我發(fā)現(xiàn)那個白色人影所站的高度,確實差不多就是一般人站在窗前的高度,那個窗子確實就是從我大腿左右開始的高度,也因此,要有一個人在不露出頭手的狀況下關窗子或是移動窗子,確實有點困難。
另外,我還深入打聽了一下這個社區(qū),問了一些住在這個社區(qū)里的人,這附近是不是有什么不尋常的狀況?不過得到的結果并沒有什么驚人的地方,也沒什么兇殺案之類的刺激消息,這只是相當普通的一個地方。唯一特別的是,由于附近有很多小巷子,晚上照明不好,據(jù)說經(jīng)常有落單的女性看到暴露狂之類的變態(tài)。這里好像也沒什么《鬼話連篇》中的固定設定,就是一個有很多退休老人的社區(qū)而已。
不過,因為我天生疑心病重,所以又多花了一點時間去調(diào)查了一下。不查還好,一查才發(fā)現(xiàn)當?shù)卮_實很有可能發(fā)生靈異事件,只是我們一般調(diào)查得不夠久遠而已!
照片和MV里面的那段墻壁,其實是屬于臺北市政府的指定古跡。興建這些石墻的石材,原先是臺北古城所使用的石材,在19世紀末期被拆除后,棄置了很長一段時間。而當時該區(qū)域的日文名稱為福住町,1899年時因為大量的抗日事件和起義事件讓臺灣總督府難以處理,因此在此地設立了臺北監(jiān)獄,1924年改為臺北刑務所。全臺抗日活動如苗栗事件(羅福星事件)、西來庵事件等的主人公都曾在這里被起訴。
1914年3月3日,抗日志士羅福星就是在臺北刑務所就義的。從相關的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到,“臺北刑務所建地廣達5800坪[ 1坪約合3.3平方米。
],獄中設有刑場,平面呈輻射形,四周圍以高墻”。這座刑務所的設計是以中間的高塔來監(jiān)視囚犯,在四周環(huán)狀建設囚室,一方面便于監(jiān)視囚犯,一方面則是以高塔樹立監(jiān)獄的威嚴。許多抗日志士都是死在臺北刑務所中,有的被判絞刑,有的則是被槍斃。臺灣光復后,此地又更名為臺北看守所,也同樣是被“司法行政部”(現(xiàn)在的“法務部”)繼續(xù)當作監(jiān)獄使用。直到1973年,這個地方才被賣給郵政局與電信局,所得的款項則被用來在土城購買了新的土地,建了后來的土城看守所。
所以,那整個區(qū)域其實是臺北市區(qū)唯一的監(jiān)獄與刑場舊址。這樣一來,到底是誰關上那扇窗戶的,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