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將馬庭推到中國 1

歐洲真相 作者:吳黎明


參觀完攝影展,滿頭白發(fā)的馬庭告訴我,在輪船博物館里的攝影展不久就要落下帷幕,他還有一個心愿未了,希望有機會能在中國辦一個同樣的攝影展,非商業(yè)性質的,問我能不能幫上忙。另外,他還有一個長遠規(guī)劃,希望10年后再到中國重走當年路,用鏡頭再次記錄中國的變化。

當天晚上,完成了其他硬性采訪任務后,我坐在房間里開始想馬庭的事情。一個年過花甲的德國老人有如此經(jīng)歷的確難得,我打算一定要幫老人聯(lián)系在中國辦一個攝影展。況且,當時正值改革開放30周年,馬庭和他的攝影展本身就很有新聞價值,還是先把馬庭的故事告訴國內讀者吧。于是我激情噴涌,敲出了下面這篇文字發(fā)往北京,《參考消息》特刊率先登載了這篇稿件——

專訪:我用鏡頭記錄中國30年變遷

1976年4月,當時在德國《漢堡晨報》當記者的馬庭·庫摩到訪尚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中國,在華行程一萬多公里,拍攝了上千張反映中國社會風貌的照片。

2006年4月,馬庭再次赴中國,到當年曾經(jīng)到過的北京、上海、桂林、廣州、深圳和香港,訪問當年駐足的車站、碼頭、廣場和下榻的賓館,再次按下快門。

馬庭從兩次訪華拍攝的數(shù)千張照片中精選出240多張,在漢堡港碼頭上停泊的一艘輪船博物館里展覽,題目是“影像對比中的毛澤東時代與今日中國”,副題是“30年成功的改革開放政策”。面對一張張對比分明的照片,回想中國30年的變遷,馬庭感慨萬千。

馬庭告訴本報記者,上世紀70年代,中國還是一個神秘而封閉的國度,他是通過當時德國外長根舍的關系才拿到赴華的簽證。而第二次訪華,簽證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問題。他說:“最難的是要努力找到當年我曾經(jīng)拍攝的建筑、景點和下榻賓館,因為我爭取找到同一個拍攝方位和角度,住當年住的房間。”為了找到這些地方,馬庭通過中國駐漢堡總領事館、中國地方政府和一些熱心的中國朋友幫忙,耗費了大量的精力。“一根筋”的馬庭總是想找到當年曾下榻的某一個房間,找到當年曾拍過的小村莊、不知名的小碼頭等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