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成為被革命的目標 (3)

革命樣板戲 作者:劉瓊雄 師永剛 肖伊緋


錢浩梁:第四場我們有個想法,把鳩山的四句唱去掉,叛徒不打當場招供,就更暴露了叛徒嘴臉。

江青:叛徒當場招供,可以考慮。

總理:沒打就招了,和后邊李玉和被打,寧死不屈是個明顯對照,這樣好。

江青:六場亂,要恢復原來的,減掉一些鳩山的東西,一下子不容易解決?!翱嗪o邊,回頭是岸”幾句就請康老想了……

《紅燈記》的修改一直延續(xù)到1970年,在這一年出版了演出本。在這個演出版本里,增加了政治意味。劇中李玉和的扮演者浩亮(錢浩梁)曾談起過該劇的修改:當時爭論的焦點之一是粥棚脫險”一場的去留,當時許多人認為這場戲沒戲”,主張刪去,其經(jīng)過則由李玉和的唱念加以交代。但這種過分考慮戲曲的劇場藝術效果的意見最終被否定了,“粥棚脫險”一場仍然得以保留。

其原因浩亮說得很明白,這場戲是本劇中描寫李玉和從事地下工作,同群眾接觸的僅有的一場戲。這場戲正面展示了李玉和與勞苦群眾同甘苦、共命運、親密無間的情景”。革命要注重同群眾的關系,因而在當時的文藝作品中,革命者與群眾的密切關系便成為重要內(nèi)容。如果《紅燈記》缺少了這一點,至少是一種不足。

江青在樣板戲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作的指示,曾被匯總成一本名為《江青同志論文藝》的小冊子。1976年日本學者竹內(nèi)實曾這樣詼諧地談到他對此書的讀后感:“如果從這些資料來看江青的指示,讓人覺得很像是一個曾信奉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家,在逐個對舞臺新人的演技進行極其誠懇、既嚴格又慈祥的指導。這位老藝術家甚至還對劇本逐字推敲,提出了修改的意見。這里不妨舉一兩個例子。比如關于《紅燈記》,其中曾將一個老奶奶在場上的臺詞,由原來的‘革命爆發(fā)了’,改為‘共產(chǎn)黨誕生了’。另外,像這位老奶奶的衣服因為貧窮而有補丁,她批評那補丁的樣子不合適……關于智取威虎山》中,她則批判其中土匪在出場時不應該引起觀眾大笑?!?/p>

而江青的修改亦有天馬行空的一面,如《智取威虎山》中有個土匪,因臉上有撮毛,人皆稱他一撮毛”。江青從那個“毛”字聯(lián)想到最高領導人,一聲令下,“一撮毛”便改成了“野狼嗥”。

1969年初,江青為了顯示《智取威虎山》劇本不同于小說《林海雪原》,授意要將劇名、人名、地名全部換掉,并要甩掉“林?!薄把┰币活惖淖盅?。于是《智取威虎山》改名為《智取飛谷山》,夾皮溝換為樺樹溝,楊子榮成了梁志彤,少劍波改為趙建勃,座山雕名叫隋三刀,八大金剛變成蓋世太保,連原座山雕座椅后屏風上的鷹頭也換成了一只狼頭。但中共中央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中央政治局還專門開會研究,最后對此改動明確否定,才使《智取威虎山》恢復原狀。但在演出本正式發(fā)表的時候,江青還是下令把劇中少劍波的名字換成了整出戲中唯一以職務代稱的角色——“參謀長”。她認為:《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把自己名字里的“波”用到主人公身上,這是“不要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