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3年開始,江青還對《智取威虎山》劇目進行改編?!吨侨⊥⑸健芬彩敲珴蓶|曾看過的兩部樣板戲之一,毛澤東曾提出的修改意見是:要加強正面人物的唱,削弱反面人物?!?/p>
《智取威虎山》是上海京劇院一團根據(jù)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改編而成的。1958年9月17日在上海中國大戲院首次公演,整個戲曲共分十場,上臺表演人數(shù)共21個(不含解放軍和匪徒若干人)。其中正面人物有17個,反面人物則只有4個。
在1958年的演出版本中,偵察隊長楊子榮單身闖入土匪窩的一場戲,曾有描寫他唱著含情脈脈的流行小調(diào),在土匪窩同與之關(guān)系曖昧的土匪頭子的女兒打情罵俏,甚至讓他說下流話。據(jù)說江青批評道,人民解放軍勇士被描寫得比土匪還土匪,劇本里根本看不到作為戰(zhàn)勝土匪思想基礎(chǔ)的毛澤東思想,以及世界革命的理想。
在江青的授意下,劇組直接對劇本作了改動。例如,在土匪窩里,楊子榮站在高高的巖石上,演唱起斗志昂揚的曲調(diào),當(dāng)他唱出最后一句詞:“斗嚴(yán)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陽”時,背景設(shè)計為天亮了,早晨的太陽升上天空,陽光染紅了云彩和他所屹立的山頂,音樂跟著奏出《東方紅》的旋律,這乃是為了象征毛澤東思想是楊子榮的勇敢和奪取勝利的源泉。原演出版本中,楊子榮進威虎山時,是蒙眼引進,也被改為“大踏步挺身走進”,盡可能地塑造他的英雄氣概。而在1958年原來的劇本里,楊子榮最后是犧牲了的。由于江青認(rèn)為英雄活著的應(yīng)該要比死的多,楊子榮也被改變了最后結(jié)局。
《智取威虎山》第六場的舞蹈編排是樣板戲中展示“三突出”和“十六字訣”原則的典型個案。在這一幕中刪去了原來的“開山”、“坐帳”等渲染敵人威風(fēng)的場面,又把座山雕的座位由舞臺正中移至側(cè)邊,自始至終作為楊子榮的陪襯;而楊子榮則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昂然出場,居于舞臺中心聚光燈焦點的位置,再以載歌載舞的形式,使楊子榮處于強勢,牽著座山雕的鼻子走。這個處理甚至在當(dāng)時中國最權(quán)威的雜志《紅旗》上進行了闡述,其中最醒目的是:“只能讓座山雕圍著楊子榮轉(zhuǎn),不能讓楊子榮圍著座山雕轉(zhuǎn)”。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甚至拋棄生活的基本常識,讓楊子榮向土匪頭子獻圖時,也居高臨下,而座山雕率眾匪整衣拂袖、俯首接圖。
三突出”乃是樣板戲的一個特殊“人物觀”,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這個創(chuàng)作原則意味著設(shè)置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人物譜系,在這個譜系里人物以其階級歸屬、政治態(tài)度分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反面人物被判定為只有陪襯的價值,而且無論哪一出戲,必以“正面人物”取勝、“反面人物”失敗為結(jié)局。
而所謂“十六字訣”則是“敵遠我近,敵暗我明,敵小我大,敵俯我仰”。意思是,在舞臺的場面調(diào)度上,敵方是以“遠、小、暗”的方式來呈現(xiàn),而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友則是以“近、大、亮”的方式來展示??傊?,在革命文藝的舞臺上,無論戲份兒多少,反面人物都只能是英雄人物的陪襯。
樣板戲還刻意對英雄人物進行夸張式的塑造。如《紅燈記》第五場,李玉和被捕時,送行的一段戲,劇本原稿上注明:玉和睜眼看著母親,再用全身的勁握酒碗,把肩膀動了一下,一飲而盡。表演作了夸張的處理后,李玉和的飲酒動作是:他站在舞臺中心,莊重地接過酒來,對母親深情地看了一眼,把臉轉(zhuǎn)向觀眾,兩膀平抬,捧著酒碗,在胸前轉(zhuǎn)著晃動一下,猛地端起,仰脖一飲而盡,因李玉和是在生死離別的時刻喝這碗酒,戲中安排這個夸張的動作,純粹是為了表現(xiàn)正面人物睥睨一切的英雄氣概和奔赴刑場的堅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