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壓力的背后,正是生活的意義(1)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斯坦福大學最實用的心理學課程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


我有一個朋友,出生在一個小縣城。在小縣城的價值觀里,最好的前途當然是吃“皇糧”或當官。所以她順從父母的意愿,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學政治學,又從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考上了某中央國家機關(guān),當上了首都的公務(wù)員。

旁人眼中,這樣的生活順風順水,沒什么壓力,她自己卻覺得,每天寫“切實加強”“大力推進”這類標準材料的生活,處處透著別扭。雖然她已經(jīng)百般壓抑,內(nèi)心卻總有個聲音在提醒她,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在別處。聲音有時很小,卻怎么也沒法忽略。于是幾年后,她忍無可忍,頂著父母的壓力,順應內(nèi)心,跳出別人眼中光明的生活,成為一位自由作家。

自由作家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收入不穩(wěn)定,前途不明,需要跟各種編輯打交道,找活,還需要經(jīng)常面對別人“你是不是找不到工作”的目光。我問她還好嗎,她說很辛苦,而且經(jīng)常焦慮。我問她:“那你后悔嗎?”

她說:“不,再辛苦,也比以前快樂?!?/p>

《新周刊》策劃過一期專題,叫作“逃離北上廣”,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大家都覺得在一線大城市,房價虛高,工作壓力巨大,生活沒一點幸福感,不如逃到二、三線城市去安放青春,過一種閑散的生活。可是沒過多久,“逃離北上廣”的口號變成了“逃回北上廣”,因為大家發(fā)現(xiàn),相比于小城市的沉悶和無聊,他們更愿意去忍受大城市的壓力。你能從北京、上海地鐵中擁擠的人流里看到壓力,也能看到希望。

這幾年,我遇到過很多人,從舒適安逸的生活中脫離出來,去勇敢地面對未知。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人面對壓力,并非簡單地趨利避害。他們身上有另一種東西,被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歸納為人類“實現(xiàn)潛能和自我價值的沖動”。這種沖動,近乎本能,驅(qū)使著他們不斷向前。而人的潛能,總是在挑戰(zhàn)中,逐漸被發(fā)掘。

這個過程,無可避免地,伴隨著壓力。但他們并沒有想從壓力中逃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