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此時,因為自由——及其秩序、美德和紀律——并非是片段化的,所以心靈的結(jié)構(gòu)和本質(zhì)就不再支離破碎。心靈因此不再生活在斗爭和沖突的狀態(tài)之中,這樣的一顆心因而沒有終點,它廣袤無垠、無法衡量、深不可測。這樣的一顆心——本身已成為無限——活在慈悲之中,有愛、有美。當有了美和愛,就有了真理,而沒有人類頭腦所創(chuàng)造的神明。
理解了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帶來秩序,因而有美和愛的心靈,是一顆宗教心靈。這樣的一顆心沒有悲傷,這樣的一顆心是一種至福,有無限的、無法衡量的祝福。
這永恒者即是愛,但詞語并非那件事物本身。它有自己的運動、自己的美,那是思想——無論多么敏感和微妙——永遠無法捕捉的。思想必須徹底安靜,然后那永恒或許就會降臨并觸及它。冥想是洞察到這兩者無二無別。
冥想是看到那永恒觸及不停變化著的生命運動。想從一個罪人變成一個圣人的人,只不過是從一個幻覺走到了另一個幻覺。這整個運動是一個幻象。當心靈看出這是個幻象,它就不再制造任何幻覺,不再衡量。因而思想停止了想要變得更好的活動,并從中產(chǎn)生一種解放的狀態(tài)——而這是神圣的。或許,這本身就能接收到永恒。
摘自《會刊》197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