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國灰飛煙滅(3)

李鴻章:潛龍在淵 作者:葉曙明


但在天京之內,洪仁玕曲高和寡,他找不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同志可以互相呼應。洪秀全的思想還沒達到《資政新篇》的層次,除了在上面泛泛地批了些“此策是也”的意見,并無能力推行改革。后世修史者把《資政新篇》視作農民走向現(xiàn)代化的綱領,則離題更遠。

平心而論,道光、咸豐皇帝都不算昏君,他們也想做宵旰勤勞、勵精圖治的君主,也很熱衷于了解西方,并且愿意接受改革。但為什么在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近二十年內,中國竟然像頑石一樣,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白白錯過了這個具有最佳成本效益的改革時機?

學者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列舉了三個原因:第一,中國人的守舊性太重;第二,傳統(tǒng)文化是士大夫階級的飯碗,所以他們最反對新政;第三,士大夫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

問題似乎全出在士大夫身上。食古不化、因循守舊,固為一般士大夫之常,然誤國當時豈一秦?至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蔣廷黻沒有說出來,那就是,咸豐元年(1851),洪秀全發(fā)動了長達十四年的太平天囯運動。

這個原因所起的作用,比蔣廷黻所舉的三個原因加起來還大。這場因“皇上帝天父大發(fā)威怒”而引發(fā)的戰(zhàn)爭,使江南大片富庶地區(qū)盡入戰(zhàn)圖、變成焦土瓦礫,生民流離道路,邑廢村空,田園荒蕪,國家陷入半癱瘓狀態(tài)。鴉片戰(zhàn)爭未及耗盡的國力,至此又被耗去十之五六。尤其令人痛心的是,為了應付這場動亂,國家花去了極其寶貴的十四年時間。

這十四年中,世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英國已經把它國內的鐵路,從1838年的五百英里,延長至1850年的六千六百英里;開始用輪船取代帆船,橫越大西洋,宣布進入“海洋鐵路”時代。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興兵造反時,英國正在倫敦舉辦萬國工業(yè)博覽會,向全世界展示英國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經濟成就和參展國家先進的工業(yè)品,其中包括自動鏈式精紡機、大功率蒸汽機、軌道蒸汽牽引機、高速汽輪船、氣壓機、起重機、機床,以及先進的煉鋼法、隧道和橋梁模型等等。

咸豐三年(1853),也即太平天囯第三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Matthew C.Perry)率領四艘兵艦抵達日本東京灣,日本從此放棄閉關鎖國政策,與西方國家簽訂了一系列開放國門的條約。這一事件,不特在日本歷史上有劃時代意義,對中國亦具深遠影響。這是日本人頭一回看見蒸汽輪船,他們大開眼界,當即決定向荷蘭購買軍艦。僅僅兩年之后,日本人就開始學習自己駕駛輪船航海。咸豐十年(1860),當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時,日本人已勇敢地駕駛著簡陋的輪船,乘風破浪,橫渡太平洋了。

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如果舉國一致,上下一心,臥薪嘗膽,埋頭經營,誠心誠意學習西方,變法自強,庶可轉危為安、化弱為強,然而中國卻不幸跌入一個內外交困、一塌糊涂的爛攤子中,無可自拔。以朝廷當時的實力,應付太平天囯,已鬧得五勞七傷、百病纏身,西方列強又乘隙而入、步步進逼,中國不得不兩面作戰(zhàn)。蔣廷黻事后總結說“中華民族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 。痛哉斯言。

太平天囯的祚命,終于進入倒計時。洪秀全雖然專橫顢頇,卻不是白癡,他對于前途,其實已不抱任何期待。四月二十九日,芒種的前兩天,長江中下游將進入多雨的黃梅天,太平時候,這正是插秧的季節(jié),而就在這一天,剛滿五十歲的洪秀全在天京的天王府悄然去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