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高雅與枯燥(1)

我們應有的文化 作者:雅克·巴爾贊


迄今為止,“文化”這個詞語被用來表示許多意義,給頭腦敏銳的讀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惑。人類學家是這一問題的始作俑者,是他們使用“文化”一詞來表示一個部落或民族的所有信念模式和行為模式。當時可以使用“社會”一詞,但是,社會學家看來搶先使用了這個詞語;年輕的學科希望擁有一個自己獨享的詞語。公眾從人類學家那里知道了“文化”這個意義寬泛的詞語,然后將它重新用于各種各樣的目的。例如,藝術家受到“自己所處文化的限制”(意思是社會環(huán)境);藝術界也與周圍的文化抗爭(意思是某些信念和道德觀念)。此外,文化(意思是社會制約)產生神經癥患者——他們是無法反擊的人群。出現這類意義變化之后,“文化”這個術語開始像原子一樣分裂,于是,我們得面對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文化、族裔文化以及若干亞文化。文化如今是人們喜歡或者討厭的社會現實的任何部分。

在本章的討論中,我所用的“文化”一詞表示智性和精神產生的傳統事物,表示思維所形成的興趣和能力;總之,它表示曾被稱為“修養(yǎng)”——自我修養(yǎng)——的努力。這個最初的意義——例如,馬休·阿諾德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中所用的意義——顯然是一個隱喻。它基于農業(yè)耕種——耕地、撒種子,以及收獲有營養(yǎng)的東西。我們在使用“有教養(yǎng)的男女”“有修養(yǎng)的人”這兩個短語時,仍然承認這個意思。這里的隱含意義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物質已被翻動、耕犁,播下具有良好萌芽的種子;這樣,人和被種下的東西的潛能以可見和有用的方式得以實現。

既然文化不再明晰,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說“受過教育的男女”?這里的回答是,“教育”一詞與文化類似,已經被人濫用。在此沒有必要講述“教育”一詞所經歷的類似磨難。如今,任何一個擁有從自稱教育機構的學校獲得文憑的人都被列為受過教育的人士,小學和中學的種種異類做法也被說成是教育。教學與教育之間的差異已經被人遺忘。我們常常聽人說,在某某學?;驅W院中,學生被給予教育。

在這種情況下,我所關注的與隨意使用的“文化”和“教育”這兩個術語所表示的迥然不同。文化和教育是在這樣的人身上發(fā)現的品質:他們首先接受了讀寫訓練,然后在面對逆境時,培養(yǎng)自己的心智,進行自我教育。在每一個時代中,都有希望通過體育鍛煉強身健體的人;與之類似,也會出現希望進行這種歷練的人。但是,這樣的情況也是常見的:許多其他的人如果得到鼓勵,可能形成同樣的愿望,根據自己的方式,成為身強體健的人,成為有修養(yǎng)的人,或者同時具有這兩種品質。

有些機構為所謂的文化利益服務;如果由于任何原因,我們希望了解文明——當下或者過去的文明——的這一組成部分,那么,我們就會試圖猜測這樣的人士在人口規(guī)模中所占的比例,從而考察這些機構。其原因在于,顯而易見的情況是,當文化的內容在長達數百年的歲月中被人了解時,沒有哪一個人——實際上,沒有哪一代人——可能擁有整個文化遺產,更不用說在沒有損失或歪曲的情況下加以傳承了。需要特殊的守望者,因此出現了圖書館、博物館、劇場和其他機構,以便積累文化作品,延續(xù)文化欣賞,促進文化生產。

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保存、分類、標注、參考和講授的文化內容越來越多——更別說發(fā)現、記錄和欣賞的東西了。如今,我們面對長達500年之久的連續(xù)的文化創(chuàng)造和保存活動的結果,還一直從其他文明中得到大量同類材料,此外,還有持續(xù)增加的來自遙遠過去的罕見發(fā)現:我們現在擁有古巴比倫人創(chuàng)作的頌歌、古埃及人的情歌、舊石器時代羅馬農克魯馬努人的巖畫。毫無疑問,海底探索將會很快告訴我們海妖唱給尤利西斯聽的歌曲的詞句。

任何人都可能會說,我們以非常有效的方式、懷著發(fā)自內心的尊敬來處理這種數量日益增加的寶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