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藏是《爾雅》給秋的稱謂,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秋天收成,所以,《釋名》解釋秋為“就”,“萬物就成”最貼切。而《禮記》引申出秋為“愁”的概念是,“愁之以時(shí),察守義也”,認(rèn)為整肅后才有收成,整肅就是審察是否守義的過程。
金秋
西方為金,故為金秋,金在四季的位置——夏至:金胎,金孕于火土之中,立秋:金相,秋分:金旺,立冬:金休,冬至:金廢,立春:金囚,春分:金死,立夏:金歿。
少昊
秋對(duì)應(yīng)西方,西方金色白,故稱“昊天”,其帝少昊。少昊應(yīng)是黃帝的長子,因他承襲了太昊伏羲的德行而稱“少昊”。
貼秋膘
早立秋涼嗖嗖,晚立秋熱烘烘,預(yù)示秋后天氣能涼爽。老北京習(xí)俗,立秋日戴楸(qi$)葉(婦女兒童以楸葉剪成花樣,取其秋意),吃蓮蓬、藕,賞苿莉、枙子花,也要吃肉,“貼秋膘”。楸樹下垂的細(xì)枝稱“楸線”,陸游的句子:“搖搖楸線風(fēng)初緊,飐飐荷盤露欲傾”,新秋初涼,多美!飐(zh2n)是風(fēng)吹飄搖。
秋云
竹風(fēng)醒晚醉,窗月伴秋吟;早起涼意爬上胳膊,夏衣臨曉薄,秋影入檐長。秋波正澄清,秋光輕淺,秋云委婉,正切秋水伊人之想。
天水秋云薄,天長杳無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節(jié)將至,想“決決溪泉到處聞,一家松火隔秋云”,“白石臥可枕,青蘿行可攀,意中如有得,盡日不欲還”的境界了。
秋信
賈島用“一點(diǎn)新螢報(bào)秋信”,秋正是在“飛光千點(diǎn)”的詭秘漫舞中悄悄地來的,呼應(yīng)它們的,是千百種蟲感應(yīng)清氣,使足了力氣的求偶聲。暑氣未盡,繁星滿天,樹影斑駁,蟲聲鼎沸,初秋其實(shí)最有詩意。待進(jìn)入中秋,涼意四侵,萬物開始收斂而待刑殺,就聽不到歡愉的蟲聲了。
秋水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鶩是野鴨。秋光清淺,秋明空曠,此時(shí)那水讓天濾成凈透,任何色彩都包含在它的清瀲之中,杜甫因此用“秋水為神玉為骨”,白居易用“秋水淅紅粒,朝煙烹白鱗”,皆意境深遠(yuǎn)。
秋聲
歐陽修的《秋聲賦》,記得最清晰的竟是童子所答:“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萬壑樹聲滿,千崖秋氣高”,這是老杜的句子。樹聲為悲,悲聲越滿,天越孤高,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其實(shí)是李賀的詩意。
愁聲
處暑是暑氣止息后潛藏,“處”是止息。為什么止息呢?因?yàn)槿f物已經(jīng)長成,它潛入地下,是不愿見它們隨后即將凋傷、傷殘而如血。處暑由此是夏的真正告退,熏風(fēng)變金風(fēng),天高氣爽、衣寬體瘦,亦是草木即將哀怨、蟲聲即將變愁聲時(shí)。肅秋到,雁南飛,月寂寥,李白詩句,“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令人感傷。
秋思莼鱸
秋思莼(ch%n)鱸,但莼鱸本都是春意之承載。我對(duì)莼之美好印象,其實(shí)源自袁中郎的描繪。他描述此物——枝如珊瑚,其凍如冰,清泠泠附枝葉間,清液欲滴。其口感香粹柔滑,如魚髓蟹脂,清輕遠(yuǎn)勝。此物嬌脆,半日味變,一日而味盡。可見文字之重要。莼羹真美處,確實(shí)在西湖邊才能嘗到,我喜歡新鮮莼菜的綠。
戾氣
入秋后,戾氣盛行,風(fēng)飆戾戾,霧氣霏霏,秋寒緊逼,庭樹就肅然待落葉了。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戾是曲,是要逼迫著曲身相迎,要變?nèi)藶樵趹粝聯(lián)u尾乞憐之犬。為人不愿為犬,就會(huì)抵觸而變乖戾。乖本是違抗,違抗就會(huì)變態(tài)。再要逼迫,就只得施暴而變成暴戾,大家就都失態(tài)變成狂躁又無自主能力之犬了。
七
七是生命之?dāng)?shù),人有七竅,人死后49天才能超度。七也是女人生理之?dāng)?shù),《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說,女子7歲腎氣盛,換齒長發(fā);14歲天癸至,始有月經(jīng);到49歲,天癸竭才形壞不再懷子。由此,七夕實(shí)為女子乞求生育的節(jié)日。這一夜不僅牛郎織女要鵲橋相會(huì),西王母還要派七仙女下凡,其目的,都是為了延續(xù)傳宗接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