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東坡傳》 第五章 父與子(4)

蘇東坡傳 作者:林語堂


蘇家現(xiàn)在才過了巫峽和瞿塘峽,最要命的一個還在下面呢。大約三十年之前,有一次山崩,尖銳的巖石滾落在江心,使船只無法通過。江面的交通在這帶斷絕了大約二十年,后來才勉強(qiáng)開了一條狹窄的通道。這個地方因之叫作“新灘”。在此處因為風(fēng)雪甚大,蘇家在此停留了三天。蘇東坡曾有詩記此事:

縮頸夜眠如凍龜,雪來惟有客先知。

江邊曉起浩無際,樹梢風(fēng)多寒更吹。

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變盡滄浪髭。

方知陽氣在流水,沙上盈尺江無澌。

隨風(fēng)顛倒紛不擇,下滿坑谷高陵危。

江空野闊落不見,入戶但覺輕絲絲。

沾裳細(xì)看巧刻鏤,豈有一一天工為。

霍然一揮遍九野,吁此權(quán)柄誰執(zhí)持?

……

山夫只見壓樵擔(dān),豈知帶酒飄歌兒。

……

凍吟書生筆欲折,夜織貧女寒無幃。

高人著屐踏冷冽,飄拂巾帽真仙姿。

野僧斫路出門去,寒液滿鼻清淋漓。

……

舟中行客何所愛,愿得獵騎當(dāng)風(fēng)披。

草中咻咻有寒兔,孤隼下?lián)羟Х蝰Y。

敲冰煮鹿最可樂,我雖不飲強(qiáng)倒卮。

楚人自古好弋獵,誰能往者我欲隨。

紛紜旋轉(zhuǎn)從滿面,馬上操筆為賦之。

長江在此處有如此自然的危險,本地人卻因此落個有利可圖。他們打撈沉船,轉(zhuǎn)賣木板用以修理別的船,以此為業(yè)。他們也像一般名勝古跡城鎮(zhèn)的居民一樣,觀光客往往因故不得不在本地停留數(shù)日,他們就可以和觀光客交易而有生意做。此地江流湍急,船上的貨物往往需要卸下,而乘客也寧愿在岸上走走,使身體舒服一下。

從秭歸再往下走,已然可以在遙遠(yuǎn)的地平線上望見大牛的背部聳立在較近的山嶺頂端。他們現(xiàn)在正在進(jìn)入的地區(qū),是以龐大的黃牛山為主要景物的。這里的巖石甚為奇怪,在山嶺的側(cè)影蝕刻在遙遠(yuǎn)的天空時看來,黃牛山這頭巨牛似乎是由一個穿藍(lán)衣戴斗笠的牧童牽著。本地有個俗語描寫這頭黃牛蠻橫的面貌說:“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北镜氐呐四樒ぜ?xì)嫩白凈,頭上包著小黑圓點兒的頭巾。風(fēng)光之美可與巫峽抗衡,在有些乘客看來,甚至?xí)讔{之上。那種風(fēng)景正是在中國山水畫上常可見到的。形狀令人難以置信的巨石,矗立天際,望之如上帝設(shè)計的巨型屏風(fēng);又有如成群的石頭巨人,或俯首而立,或跪拜于地面向上蒼禱告。河邊上的巖石,層層排列成陣,似乎是設(shè)計出來欲以大自然之壯麗故意向人炫示。此處有一巨大之?dāng)嘌拢砻嫫教?,豎立如同巨劍,尖端正刺入江岸。再沿江下行不遠(yuǎn),危險的航程即將結(jié)束之前,來到了“蝦蟆培”。“蝦蟆培”是一個巨大的扁圓石頭,酷似一個青蛙頭,口中有水滴入河中,形狀極似水晶屏風(fēng)。此一巨大的扁圓石頭,呈苔綠色,背上滿是晶瑩的小水珠。青蛙尾盡處為一石洞,其中發(fā)出清脆的潺湲之聲。有些赴京趕考的舉子往往在青蛙嘴邊接水,帶到京中研墨,供做文章之用。

過了“蝦蟆培”不遠(yuǎn),大自然一陣子的天威怒氣,算是消散盡了,巖石江水的洋洋大觀也收場了,從宜昌以下,風(fēng)光一變而為平靜安詳。夕陽照著一帶低平的稻田與炊煙處處的茅舍,提醒旅客們已再度回到人類可以安居的世界。一般習(xí)俗是,旅客到此,因為逃過災(zāi)難,轉(zhuǎn)危為安,都相向慶祝。旅客以美酒豬肉犒勞船夫,人人快樂,人人感恩?;仡欉^去,都以為剛剛做了一個荒唐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