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喝的洋墨水和回國啃的一嘴泥(2)

我的非正常生活 作者:洪晃


從國外回來的人剛開始都有點優(yōu)越感,走在王府井茫茫人海中,我們總覺得比別人高一截。一般來說,這種優(yōu)越感在兩年內會被撞得支離破碎,如果你還能保持你的自信,還能堅持下來,那你就說不定能混出來了,真的能出人頭地了。

1998年11月,我自以為有三條感覺良好的充足理由。首先,我的英文好得不得了,法文也能唬著不懂法文的人,我可以非常輕松地看懂所有英文刊物,所以我做內容策劃是沒有問題的。二來我在紐約上的中學,每學期去三次當代藝術博物館,聽一次大都會的歌劇,我上的大學是羅斯福和肯尼迪兩任美國總統(tǒng)夫人的母校,還出過兩個女文豪,在這種教育下我的品位能差到哪里?就更不用說我這個書香門第的出身了。最后,我有十幾年的商業(yè)經驗,知道什么是現(xiàn)金流,而國內哪個編輯又能夠如此精通商務?看樣子辦刊真是非我莫屬了。

而實際上我的辦刊能力是王府井街頭任何書報攤販能一語道穿的。我到現(xiàn)在都后悔自己沒有能夠早點覺悟,辦刊交的學費遠遠超過了留洋的學費。

我的大學,瓦瑟大學,坐落在紐約州北部,非常破落的一個工業(yè)小鎮(zhèn)上。這個學校和她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外面一片蕭條,除了快餐,連個像樣的餐館都沒有。而希臘船王的后代經常開著敞篷奔馳在鎮(zhèn)子附近飆車。全鎮(zhèn)的酒吧充斥的都是已經失業(yè)、痛恨另類和移民的“紅脖子”,而我們學校40%的男生里面有一半是同性戀,瓦瑟大學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橄欖球隊的大學。

馬修·瓦瑟先生是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一個啤酒商,發(fā)財以后于1861年建立了這個女校。原來應該是培養(yǎng)夫人完成學校,英文叫Finishing School,就是給有錢人家的女孩再涂上一層文化外衣,完成一下。我是瓦瑟大學84屆的畢業(yè)生,而我上學的時候,這個學校已經和其創(chuàng)始時候的教育理念差得很遠了。

瓦瑟的改變在二戰(zhàn)以后,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瓦瑟大學出了一個作家,瑪麗·麥卡錫。她寫了一本書叫《THE GROUP》(《群體》),里面描寫了四個瓦瑟大學畢業(yè)生走出校園之后在社會里混蕩的故事。當然,書里最尖銳的是麥卡錫冷酷地形容這四個人形形色色得逞和沒有得逞的性活動。由于這本書的轟動效應,瓦瑟大學女生從此得到了比較“開化”的名聲。學校的看家學科和其形象也非常吻合,藝術史、英文是全美國都叫得響的。

1981年我入學的時候從來沒有聽說過瑪麗·麥卡錫是誰,也不知道這藝術史到底教什么東西,我去瓦瑟大學是因為學校給了我全額獎學金。

我是9月的一個下午扛著鋪蓋卷入校的。由于是轉校生,沒有來得及選宿舍,就被分配到女生宿舍一個拐角里的小屋子。后來我才知道,酷人都要住主樓,至少要住男女生混合宿舍樓,最不酷的乖乖妞和女同性戀死黨才會選擇住女生宿舍樓。

這里和我原來上的州立學校簡直天壤之別。每個宿舍樓都有一個穿白衣服的女人坐在大堂里面。學生們叫她們?yōu)椤鞍滓绿焓埂?。?jù)說這些人都是退休護士,這樣能照顧學生。她們幫我們這些沒錢在宿舍里裝電話的學生接電話,有任何生活問題都可以找白衣天使。我們還有一些“綠衣天使”,她們是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通常有很濃厚的東歐口音。每個樓里有一個共用的客廳,客廳里有一臺小三角鋼琴。學校的主樓里有一個很大的鋪著深紅色地毯的客廳,叫玫瑰廳,每天下午4點可以在那里喝下午茶,吃黃瓜三明治。而我原來的學校,宿舍大堂里面只有缺胳膊斷腿的桌椅板凳和滿墻的涂鴉之作。在瓦瑟大學這種環(huán)境中讀書,你一輩子都有一種擺脫不了的優(yōu)越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