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書名為《極端之美》,還有一個副題,叫“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對此我要作一些解釋。
在商業(yè)廣告上,“極品”的說法到處可見,但在文化領域就不一樣了。文化極品,必須具有五個特性:
一,獨有性;
二,頂級性;
三,具體性;
四,共知性;
五,長續(xù)性。
概括起來說,所謂“文化極品”,就是其他文化不可取代而又達到了最優(yōu)秀等級,一直被公認共享的那些具體作品。
精采的學說,算不算?不算。因為那不具體,不成“品”;
國際的贊譽,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獨有;
本土的特產(chǎn),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優(yōu)秀;
高雅的秘藏,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公認和共享;
……
——經(jīng)過這么多的篩選,能夠全然通過的中國文化極品就很少了。在我眼前只剩下了三項:書法、昆曲、普洱茶。
當然還可能有別項,我一時沒想出來。
這三項,既不怪異,也不生僻,但是卻無法讓一個遠方的外國人全然把握。如果他能把握,那我就會上前摟住他,把他看成是文化上的“手足同胞”。
任何文化都會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標牌,但在隱秘處,卻暗藏著幾個“命穴”,幾處“胎記”。
這三項,就是中國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記”。由于地理原因,它們也曾暈化、滲透到臨近地區(qū),因而也可以把中國極品稱之為東方極品。
二
只要上了年紀就會明白,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那些可以被感官確認的具體作品。甚至,也可以說是“產(chǎn)品”。
這種沉淀著生命的文化,是精神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
與這種實現(xiàn)方式相比,種種以“文化”的名義出現(xiàn)的抽象講解、艱深論述,只是一種附屬性、過渡性、追隨性的存在,似高實低,并不重要。
對于文化的事,不管看上了哪一項,哪一品,都應該盡快地直接進入。千萬不要在概念和學理上苦苦地繞了幾年,累累地兜了幾年,高高地飄了幾年,還在外面。
就拿我所說的這三項來說吧:要寫字,就磨墨;要聽戲,就買票;要喝茶,就煮水。寫了,聽了,喝了,才能慢慢品味,細細比較,四處請教,終于,懂了。
“懂”,簡簡單單一個字,卻是萬難抵達。在文化上,懂與非懂,是天地之別,生死之界。
這一懂非同小可。自己的懂,很容易連接別人的懂。今人的懂,很容易連接古人的懂。當上下左右全都連成一氣,抬頭一看,文化真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