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早年經歷 3

大學之魂 作者:智效民


3. 育物與育人

蔣夢麟二十二歲時曾經去日本參觀,深感日本教育的普及是其躋身于世界強國的主要原因。第二年他赴美國留學,在“以農立國”思想的指導下選擇了農學。一位朋友對他說:“除非我們能參酌西方國家的近代發(fā)展來解決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否則農業(yè)問題也就無法解決”。這位朋友還說如果不改學社會科學,你的“眼光可能就局限于實用科學的小圈子,無法了解農業(yè)以外的重大問題”。(《西潮·新潮》第77 頁)蔣夢麟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大自然有濃厚的興趣。但是聽了這些話以后,

他開始動搖了。正在這時,他下鄉(xiāng)實習,看到一群活潑的孩子去上學。這情景也許觸動了他的童年記憶,讓他突然覺得與其研究如何培育植物,不如研究怎樣培養(yǎng)人才。于是他決定放棄農學,改學教育。這樣一來,他的興趣也更加廣泛,選讀的書籍擴大到歷史、哲學、文學、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許多方面。這種因為理想、興趣而導致的專業(yè)改變,與魯迅、胡適的情況頗為相似。

在美國,他的興趣仍然集中在東西方文明的比較研究上。研究過程中,他喜歡用中國的尺度來衡量歐美的東西,這使他發(fā)現古希臘文化及其自由教育在西方現代文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認為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利用舊知識來獲得新知識的過程。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他舉例說: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見過飛機,我們可以對他說飛機就像一只鳥,或者像一只長著翅膀的船。假如這個孩子連鳥和船也沒見過,要讓他了解飛機就困難了。同樣的道理,要想讓中國學生了解西方文明,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中國文化進行比較。因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愈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愈易。根據這種推理,我覺得自己在國內求學時,常常為讀經史子集而深夜不眠,這種苦功總算沒有白費,我現在之所以能夠吸收、消化西方思想,完全是這些苦功的結果”(同上,第81 頁)。這也提醒我們,改革開放以后大量出國的留學生,之所以對西方文化缺乏了解,也無法與20 世紀初的歐美留學生相比,主要是因為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乏應有的了解。說到這里,蔣夢麟想起小時候讀過的《幼學瓊林》。他說這是一本啟蒙讀物,它不僅押韻,內容也非常廣泛,從天文、地理、草木蟲魚,到商業(yè)、農業(yè)、科學發(fā)明,甚至政治哲學,幾乎無所不包。記得胡適在《四十自述》中也提到過這本書,說這本書很有意思。最近我在舊書市上也看到過這本書,版本很多,可見它是一百年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影響很大的一本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