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寄語畢業(yè)同學

大學之魂 作者:智效民


1929 年7 月,中國公學十八級學生畢業(yè),胡適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講了一番話——

諸位畢業(yè)同學:你們現(xiàn)在要離開母校了,我沒有什么禮物送給你們,只好送你們一句話罷。

這一句話是:“不要拋棄學問。”以前的功課也許有一大部分是為了這張畢業(yè)文憑,不得已而做的,從今以后,你們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現(xiàn)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做一種專門學問。少年是一去不復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即為吃飯計,學問也決不會辜負人的。吃飯而不求學問,三年五年之后,你們都要被后進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時候再想做點學問來補救,恐怕已太晚了。

接下來,胡適針對一些人的想法,談到所謂沒有時間、不具備條件,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你對自己負不負責任。在此基礎上他告誡自己的學生:“學問便是鑄器的工具,拋棄了學問便是毀了你們自己。”(《胡適全集》第三卷,第825—826 頁)

這里涉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上大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為了解決“飯碗”問題,還是為了讓生命更有意義?如果把大學文憑當作“搶飯碗”(蔡元培語)的敲門磚,一旦文憑到手,就意味著萬事大吉。許多人以為自己不在研究單位,就不需要做學問了。有些人即便在研究單位,也對學問沒有真正的興趣。這恐怕是多少年來我國“人才死亡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

其實,即使是為了吃飯,學問也具有長久的競爭力,這是常態(tài)社會的通則。因此,在目前的社會機制不可能為年輕人提供足夠就業(yè)機會的情況下,不要拋棄學問,乃是每一個人的最好選擇。何況,人生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找到一碗飯吃。

胡適認為,生命的意義是每個人賦予它的。“人生固然如夢,但一生只有這一場做夢的機會”。因此,要想“努力做一個轟轟烈烈像個樣子的夢”,而不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過這幾十年”光陰,唯一的選擇就是不要拋棄學問。(《胡適全集》第三卷,第818 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