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被視為做人的楷模和清華精神的化身,不僅是因為他有正確的教育理念、集思廣益的民主作風,更因為他有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的美德。擔任校長后,他主動放棄了前任校長享受的幾項“特權”,其中包括免交電話費、免費雇用家庭幫工和免費拉兩噸煤等待遇。他說:“雖然款項有限,但這是個觀念和制度的問題。”直到晚年,他都要用自己的錢買辦公室需要的火柴、茶葉、肥皂等物品,絕不公款私用。
清華因為環(huán)境幽雅、經費充足、設施一流,素有貴族學校之稱。因此他在就職演說中除了提出著名的“大師論”之外,還告誡大家:“清華向來有一種儉樸好學的風氣,這種良好的校風,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著。”他還要求同學們平時要穿布衣布鞋,不要沾染紈绔子弟的惡習。
早在上個世紀30 年代,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初到中國時,與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以及蔣廷黻、金岳霖等人交往很深。1942 年他再度來到中國,為中國知識分子在抗日戰(zhàn)爭中面臨的艱難生活所震驚。他在回憶錄中說:“獲得食物和住房,以及最起碼的生活必需品,成了聯(lián)大教職員工當時最主要的問題。我的朋友,哲學家金岳霖,經濟學家陳岱孫,英語系的夏威夷美籍華裔教授陳福田都剛剛搬到美國領事館隔壁的老劇場露臺上住,搭起了臨時的活動房屋。”接下來他描述了這些活動房屋的情景:“大老鼠在紙糊的天花板上面跑來跑去,幾乎從上面掉下來,于是我們談論到買一只貓,但一只貓時價為銀洋二百元。”(《費正清對華回憶錄》第219 頁,上海知識出版社1991 年版)在談到蔣夢麟和梅貽琦時,作者是這樣寫的:“他們作為昆明高校的兩位領袖,都是以其苦行僧形象著稱的,是給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蔣夢麟近來沒為北大做什么。他已困難到山窮水盡,唯靠典賣僅剩的衣物書籍而維持生活,他的夫人現(xiàn)在正在設法尋找工作,而他自己則回到昆明去擔任中國最高學府的校長。跟梅貽琦相比,蔣夢麟的經濟境況還稍勝一籌。梅夫人化名找到一個工作,結果被發(fā)覺,只得中輟。”(同上,第27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