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識字教本》及其坎坷命運(2)

陳獨秀全傳 作者:唐寶林


從學術(shù)和他的歷史上來說,陳獨秀撰寫此稿的原意是想?yún)R畢生研究音韻學和文字學的成果,致力于尋找漢字的規(guī)律,以解決漢字難認、難記、難寫的問題。此乃是他大革命失敗后竭力鼓吹漢字拼音化運動無人響應(yīng)后的另覓蹊徑之為。因為,陳獨秀認為,漢字的確存在“三難”問題,但是只要找到漢字的規(guī)律,也就不那么難了,因此他一生在進行政治活動之余,總是孜孜以求。從《字義類例》《實庵字說》,最后到《小學識字教本》,終于找到了漢字的整個發(fā)展規(guī)律,形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體系。

從目錄上看,《教本》分上篇和下篇。上篇是“字根及半字根”,共分10章:(1)象數(shù)七字;(2)象天十五字;(3)象地三十二字;(4)象草木五十七字;(5)象鳥獸魚蟲八十二字;(6)象人身體六十三字;(7)象人動作六十七字;(8)象宮室城郭四十字;(9)象服飾二十五字;(10)象器用一百五十七字,共五百四十五字。

下篇是“字根孳乳之字”,分兩大章:(1)字根并合者,(甲)復(fù)體字六十三字;(乙)合體字二百四十三字;(丙)象聲字一百五十八字。(2)字根或字根并合之附加偏旁者存目。

從存稿和何之瑜的注明看,上篇545字,全部完成。下篇的(甲)復(fù)體字和(丙)象聲字部分,也完成了,但(乙)合體字部分,只寫到第112個字“拋”字。何之瑜在此處注明:“按仲甫先生于三十一年(即1942年——引者)五月十三日上午著稿至此‘拋’字時,適人過訪,旋即臥病,到五月二十七日逝世,乃成絕筆矣?!毕缕媱澲械牡?章,留下了空白。但陳獨秀臨終前對何之瑜說:“本書體系業(yè)已完成,即上篇亦可單獨問世?!?/p>

《教本》尚有小部分未完成,固然遺憾。但陳獨秀臨終前對有人提議請代人續(xù)寫以完成書稿時說過:“學力太差者,不能寫;學有深造者,皆有自己的見解,又不愿意寫也?!薄蛾惇毿阒挛航üΑ⑴_靜農(nóng)的信》,1942年5月1日,手稿,中央檔案館藏。陳獨秀就是這樣一個個性特殊的人,學不驚人誓不休。他對自己的學識和見解,充滿著自信。正如他在“上篇”完成、給北大時的學生并已經(jīng)成為著名的文字學家陳鐘凡寄此書稿并在附信中說的:此書出,非難者必多,書中解說亦難免無錯誤,而方法余以為無以易也。形、聲、義合一,此中國文字之特征也。各大學文字學科,往往形、聲、義三人分教,是為大謬。欲通中國文字,必去六書之說,所謂指事、會意、形聲,皆合體象形,聲皆有意,又托于形,形、聲、義不可分也。六書中說,形聲最為荒謬,人旁、鳥旁、草木旁、水火旁、牛旁、口旁、金石旁等等,其字均甚多;但右旁之聲,謂之諧聲而無義,則將何以別之?……吾書三千字,字字形義并釋,不取某聲以了之,明知此事至難,然非此無由通識中國文字也。轉(zhuǎn)引自陳鐘凡《陳仲甫先生印象記》,1947年7月,手稿。又是一個“方法余以為無以易也”!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他與胡適提倡白話文,也說過類似的話。只有堅信自己掌握真理的人,才敢說這種話。這是一種多么豪邁的氣概。果然不出所料,此稿傳出后,當時就得到名家的好評。陳鐘凡當時就認為:“雖至今未見全書,其以形聲義一貫解釋文字的方法可謂縝密。”陳鐘凡:《陳仲甫先生印象記》,1947年7月,手稿。魏建功在讀到《教本》書稿時也“贊嘆歡喜以為自古文字資料以來,文字學家趨本求末,抱殘守缺,兩無裨補之失,俄然掃空,因有問疑,獲加命提”。魏建功為陳獨秀著《古音陰陽入互用例表及其他》作的序,《古音陰陽入互用例表及其他》,商務(wù)印書館1949年清樣稿。直到2001年,此稿才由筆者推薦給中華書局出版。

于是,該書稿就這樣留存人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