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構建和諧鄰里 3

向曾國藩學領導藝術 作者:周玉柳


曾國藩年少的時候,這些親戚家境都還是不錯的。隨著晚清政治、經(jīng)濟的衰退,農(nóng)村土地兼并的加快,很多中小地主失去了土地,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今昔對比,不是曾國藩的幾個弟弟所了解的。想想自己與別人的過去,看看將來的可能性,曾國藩不禁感嘆。他教育幾個弟弟說:

凡盛衰在氣象,氣象盛則雖饑亦樂,氣象衰則雖飽亦憂。今我家方全盛之時,而賢弟以區(qū)區(qū)數(shù)百金為極少;不足比數(shù)。設以賢弟處楚善、寬五之地,或處葛熊二家之地,賢弟能一日以安乎?

凡遇之豐嗇順舛,有數(shù)存焉,雖圣人不能自為主張。天可使吾今日處豐亨之境,即可使吾明日處楚善、寬五之境。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于我,我當以所馀補人之不足。君子之住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己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

所以,對于自己的所作所為,曾國藩是堅持不二的。他堅定中帶有批評的語氣說:家中愿意慷慨贈送,你們千萬不要因為我的書信改變父母的想法。這個做法,哥哥提出,父母玉成,不管對或者不對,你們做弟弟的都要“置之不論”。

到了道光末年,湖南農(nóng)村經(jīng)濟出現(xiàn)嚴重的困難,稻谷高達三千五百文一擔,曾國藩感嘆:“此亙古未有者,小民何以聊生!”他曾經(jīng)一度想解決之法,具體就是建置“兩田”:為曾氏置義田,贍救孟學公以下貧民;為本境置義田,贍救二十四都貧民。但由于世道日苦,曾國藩自己條件也不寬裕,義田沒法辦起。后來他又思考模仿朱熹的做法,興辦義倉,用以賑助兇年貧乏之人。按照曾國藩的設想,他家先捐谷二十石,附近各富家亦勸其量為捐谷。每年夏天青黃不接的時候借給貧困戶,秋冬收獲后每石加一斗息收還,豐年不增,兇年不減。他認為,“數(shù)月之內(nèi),一轉(zhuǎn)移之間,而貧民已大占便宜,受惠無量矣”。

曾國藩所做的這些事情,雖然限于他的親戚族類,限于本宗本地,但是,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作為一個領導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做一些有利于鄉(xiāng)里的事情,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nóng)村經(jīng)濟落后、人民生活困難的局面,但是他有這樣的舉措、想法,也是難能可貴的。與那些當官以魚肉百姓為本的領導者、那些只顧一家吃飽不管他人死活的領導者相比,應該是高尚的,值得肯定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