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極其重視愛民教育,預防軍隊擾民。有一段時間,湘軍在江西紛紛出現擾民現象。有些地方甚至發(fā)生江西地方團練槍殺湘軍的現象。為了教育湘軍愛民,他親自編寫了一首《愛民歌》,教給廣大兵勇背誦遵守。這首歌從各個方面教育兵勇要愛護百姓,設身處地,通俗易懂,對湘軍士兵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當時戰(zhàn)爭處于犬牙交錯、此漲彼消狀態(tài),曾國藩從民心的轉化中看到了其中所蘊藏的力量,并且切實做到充分發(fā)揮與利用,成為日后勝利的根本。從這個角度來說,打敗太平軍的不是曾國藩與他領導的湘軍,而是當時的百姓。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又是太平軍不注重民心向背維護與爭取。
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害,曾國藩心中非常沉重和痛苦。1860年“繁華甲于天下”的蘇州閶門外民房十馀里,先遭到金陵大營逃兵潰勇的焚燒劫搶,后又遭到太平軍的蹂躪,曾國藩戚戚心痛,發(fā)出了“兵猶火也,弗戢自焚,古人洵不余欺”的感嘆。并且說“吾輩不幸生當亂世,又不幸?guī)П?,日以殺人為事,可為寒心,惟時時存一愛民之念,庶幾留心田以飯子孫耳。”戰(zhàn)爭使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人煙”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些在曾國藩的日記中都有記載。1863年4月22日,曾國藩在日記中記載:
皖南到處食人,人肉始賣三十文一斤,近聞增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膩y如此,今年若再兇歉,蒼生將無噍類矣!
一次,陳舫仙告訴他,香口一帶,田地荒蕪,雜草叢生,家家都有餓殍僵尸,有的舌頭吐出數寸,有的口含草根,上百里內,沒有太平軍,也沒有百姓,一片荒涼的景象,到處有陳尸臭穢氣息。對這種現象,曾國藩發(fā)出了“蓋大亂之世,凋喪如此,真耳不忍聞也”的嘆息。認為“亂世而當大任,豈非人生之至不幸哉!”他對自己兄弟選擇了帶兵打仗這一職業(yè)感到悔恨,但是有沒有辦法脫離,因此要求自己與國荃從愛民角度多做些好事。他說:
吾家兄弟帶兵,以殺人為業(yè),擇術已自不慎,惟于禁止擾民、解散脅從、保全鄉(xiāng)官三端痛下工夫,庶幾于殺人之中寓止暴之意。
愛護百姓,就要切切實實為民干實事,切切實實為民謀福利,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由于戰(zhàn)爭、水旱災害等因素,當時銀價高漲,銅錢貶值,一石糧有的地方竟然征錢四千二百,甚至六千五百。百姓負擔沉重,對此曾國藩也心急,但是沒有切實的解決辦法。他的態(tài)度和出發(fā)點是:“能令小民少完一分,有一分之益;賤完一年,有一年之益”。所以他盡力在減免百姓錢糧上做些好事,以減輕百姓負擔。1861年,太平軍進入江西南部幾個州縣。當時正值農忙季節(jié),百姓為了躲避戰(zhàn)亂,逃亡外地,土地拋耕。緊接著九江、南康等地發(fā)生嚴重水澇災害,“田廬悉為澤國,人民蕩析離居”,給脆弱的農村經濟加上了一層嚴霜。第二年,曾國藩專門組織力量清查受害地區(qū)情況,按照極重、次重、較輕、遭受水災四個層次,請求朝廷分別減免錢糧。這次請求使30個州縣地方受到不同程度錢糧減免。1869年、1870年曾國藩連續(xù)上奏朝廷,請求減免新安、河間、任縣、冀州、南宮、新河、隆平、寧晉、文安、永清、東安、武清、天津等州縣,積澇大洼地畝應征糧賦。攤捐是清朝的一大弊病。所謂攤捐,就是地方政府財政赤字,收入沒有著落,全部按照人丁數量平均攤派給地方百姓。江西從道光以來的攤捐款就高達215萬兩,這些錢全部要由百姓償還。在曾國藩的請求下,朝廷全部減免這筆爛賬。曾國藩重視戰(zhàn)后生產恢復,組織耕牛、種子幫助農民盡快開展農業(yè)為生產;采取特殊措施,鼓勵農民、退伍兵勇耕種荒蕪無人耕種的田土;開設粥廠,發(fā)放錢糧救濟難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采取減免鹽稅等優(yōu)惠政策扶植遭到嚴重破壞的鹽場恢復正常生產;對被脅迫參加太平軍以及投降的太平軍士兵,發(fā)給遣散費,讓他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