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圣外王之志 3

向曾國藩學領導藝術 作者:周玉柳


上這樣的疏,是很危險的,但是曾國藩業(yè)已“將得失禍福置之度外矣”。他的目的就是要拯救世風,其他個人得失都置之不理。他說:

趁此元年新政,即將此驕矜之機關說破,使圣心日就兢業(yè)而絕自是之萌。此余區(qū)區(qū)之本意也?,F(xiàn)在人才不振,皆謹小而忽于大,人人皆習脂韋唯阿之風。欲以此疏稍挽風氣,冀在廷皆趨于骨鯁,而遇事不敢退縮。此余區(qū)區(qū)之馀意也。

他將正風氣作為自己的理想與工作的入手點。但是社會風氣的形成,特別是朝廷上下、地方官府、國家工作人員工作作風的形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清朝官僚作風、世風的形成從康熙以來就逐漸滋長、蔓延,終于長成痼疾,不可醫(yī)治。其成形過程大致為:康熙末期,吏治松弛;乾隆、嘉慶時候,崇尚才華,讀書人好高騖遠;道光采取鎮(zhèn)靜收斂的辦法,以求改變浮夸的不良風氣,造成了墨守成規(guī)的風尚,視膽小退縮為謹慎,視柔順附和為恭敬。辦理公務則退縮、瑣屑;敷衍、顢頇。退縮,就是辦事互相推諉,不愿多做一點事,動不動就請旨,把煩惱推給朝廷,生怕自己承擔責任;瑣屑,就是斤斤計較,不識大體,眼睛只看細微末節(jié)而不顧全局;敷衍,就是只知道借改頭換面應付眼前,而不管日后的長遠利益;顢頇,就是指表面上裝模作樣,而內里的政務實際上一塌糊涂,給朝廷的奏章盡是粉飾太平的文字,并無一句觸及要害的話。

《預防流弊疏》送上去后,產(chǎn)生了很大的震動,咸豐非常惱怒,聲言要將他撤職嚴辦。大學士祁雋藻、左都御史季芝昌聞訊后立即上疏求情,講了一通好話,咸豐才平息了怒火,沒有處分曾國藩,但是也沒有完全接受他的建議,而且寫了大段文字辯解。雖然此次上疏效果甚微,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這個時期,曾國藩前后上了數(shù)道疏,包括《應詔陳言疏》、《備陳民間疾苦疏》、《條陳日講事宜疏》、《議汰兵疏》、《平銀價疏》,從皇帝的學習到人才的培養(yǎng)、考核、使用;從軍隊的改革改良到百姓的疾苦,從社會風氣到銀價的確定,各個方面提出了一套改革的辦法與措施。

隨著國內階級矛盾的急劇惡化,曾國藩的理想再一次發(fā)生重大變化,由過去的改革世風,轉變?yōu)椤爸T將一心,萬眾一氣者,或可馳驅中原,漸望澄清”,即挽救恢復國家安定局面、統(tǒng)一局面、挽救國家于既倒這一新目標、新理想。

進入19世紀60年代后,曾國藩逐漸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自強御侮成為他新的理想。這是理想的又一變。他積極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引進西方制造機器,開辦制造局,制造輪船、槍炮、火藥,開啟了中國近代洋務運動,啟動了中國近代工業(yè)之旅;他派遣留學生到美國留學,組織人員翻譯外國科學著作,推動了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他積極籌劃中國海軍的建設與沿海防務,改變了中國長久以來注重陸地而不重視海洋防務的軍事思想,對中國近代海防建設具有開山祖的功勞。在曾國藩的積極倡導與強力推進下,清朝自強運動得到深入開展,出現(xiàn)了“同治中興”的良好局面,中國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寧的發(fā)展局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