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簾之舉,本非意所樂為。惟以時事多艱,該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稟承,是以姑允所請,以期措施各當(dāng),共濟艱難。一俟皇帝典學(xué)有成,即行歸政。王、大臣仍當(dāng)屆時具奏,悉復(fù)舊制。
緊接著,又以皇帝的名義頒發(fā)了一道上諭,代表這個小男孩感謝兩宮皇太后聽政,承諾他一旦成年,將盡力服侍,以報慈恩。
當(dāng)時對行政程序安排如下:兩宮皇太后每天在偏殿共同主持朝會。朝會上,除所有朝廷大典之外,皇帝的叔祖父和四位叔父都免行“叩首”之禮,以間接地表示皇帝對長輩的尊敬。
兩宮皇太后接受攝政權(quán)時,皇帝給她們賜封了尊號。頭銜中的每個字代表每年從公帑中賜撥十萬兩白銀(即時價兩萬英鎊)。于是母后皇太后以尊號“慈安”而聞名,葉赫那拉氏則成了“慈禧”(慈愛與吉祥),前者為東宮皇太后,后者是西宮皇太后。在此后各個時期,尊號上又加了榮耀之字,每次加兩字,于是在慈禧七十大壽時,她成了十六字尊號的驕傲擁有者。那一次,她謙和地拒絕了光緒皇帝(未經(jīng)提示)要給她加封的四個字。慈安在有生之年一共獲得了十個字;兩位女士都在三十壽誕時得了兩個字,在同治皇帝登基時各得了兩個字,在他去世前為報答她們在其患天花期間“調(diào)護朕躬”各得了兩個字,在她們四十壽誕時又各得兩個字。慈禧在五十大壽時加了兩字,光緒大婚時加了兩字,六十大壽時又加了兩字。走到生命終點時,慈禧完整的官方尊號便不易記住了,是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
聽政之初,取悅并遷就恭親王是適合葉赫那拉氏的做法。因此,慈禧與共同聽政者一道,授予他“議政王”的頭銜,并下特旨令他的“親王”銜(這是先皇授予他的)成為世襲罔替?。恭親王請求免加第一個頭銜,兩宮皇太后一再鄭重堅持,后來的事實表明,她們當(dāng)中的一位確實無需顧問。由于恭親王多次請免,兩宮就世襲頭銜做了讓步,但說好了要在更合適的時機重提此事。葉赫那拉氏在她感恩的情懷中,忘不了恭親王在熱河為她扮演的勇敢角色,作為報答,將其女兒收養(yǎng)為大公主,準許她乘黃轎。這位格格對慈禧影響很大,尤其是在末期,在1900年幫助端郡王和義和團首領(lǐng)時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
慈禧聽政之初對許多行政常規(guī)程序一無所知,只能摸索著穿行于黨派政治和外交事務(wù)的迷宮之中,擔(dān)心自己年輕而缺乏歷練,她自然要依賴于先皇之弟的成熟智慧,對他言聽計從。但隨著時間流逝,她眼界漸廣,見識加深,她那專橫獨斷的本能便逐漸顯露,對忠告和約束日益不耐其煩。憑借對歷史的鉆研和自身的聰穎,她對用人和處理國務(wù)有了自信,先前受她歡迎的指導(dǎo)如今令她生厭了,最終變成了礙手礙腳。她生性專橫,她這種女人在已有主張的事情上不容別人干涉,而恭親王那一方面,其自傲和自主的脾氣一點也不比慈禧遜色。當(dāng)年輕的葉赫那拉氏開始表現(xiàn)出摒棄其忠告的傾向時,他無意于掩飾自己的不快,雙方關(guān)系迅速地緊張起來。由于慈禧不再費心隱藏怨恨,恭親王逐漸采用一種政策,慫恿其同事東太后采取較為獨立的姿態(tài),這一招肯定會在宮內(nèi)制造敵意與摩擦。關(guān)于官員的任命,這在中國是掌權(quán)者的主要目標與特權(quán),他也習(xí)慣于通過直接與各省串通,不與葉赫那拉氏通氣,提拔并保護自己提名的人。這一時期諸多事件的目擊者記錄了他們的印象:恭親王在兩宮皇太后聽政之初對她們的態(tài)度就有些傲慢,總是強調(diào)其位置與其服務(wù)的重要性,在一次朝會上,他甚至放肆地告訴兩位皇太后:多虧了他,她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此話慈禧大約不會忘記,也不會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