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丈夫被妻子“名”記者的“光環(huán)”掩蓋了十年(…

活了兩輩子 作者:樊云芳


經(jīng)過短期分居再度合作,我和丁炳昌的地位開始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這里面不能不承認“舞臺”的重要性:《光明日報》的“舞臺”面向全國,而《山西日報》的“舞臺”只面向山西,它們的影響力是不能同日而語的;更何況當時《光明日報》剛發(fā)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聲望和地位扶搖直上如日中天,我能在此時此刻踏進《光明日報》的記者隊伍,真乃“生逢其時”!而后是新中國歷史上、也是中國新聞史上最輝煌的十年,新聞改革以從未有過的力度和深度向前推進,我又恰恰遇上了幾任富有遠見卓識的《光明日報》總編輯和記者部主任。想想,成功的要素幾乎色色俱全,我又豈肯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要知道,從大學時代萌生“記者夢”到領到一張貨真價實的“記者證”,我整整經(jīng)歷了13個春秋;要知道,我那一年剛滿32歲,精力、激情、勇氣和創(chuàng)造欲都處于巔峰時期。

我的探索和追求就像攀越華山,上了一個臺階又一個臺階:我嘗試用散文的筆法寫新聞稿,讓讀者在優(yōu)美流暢的文字中了解新聞;我把電影蒙太奇的手法移植到新聞中,給讀者以一個個組接的“畫面”,也給讀者以懸念和想象的空間;在人物報道中我寫人物的優(yōu)點,也寫缺點,盡量奉獻給讀者一個個較有立體感的“凡人”,而不是“高大全”的“圣人”;我學習用精練的筆墨勾勒現(xiàn)場感,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我追求在新聞作品中能奉獻給讀者那么一點點只屬于我的獨特的感受、獨特的文采、獨特的構(gòu)思、獨特的新意,并渴望這一點點獨特之處能為我的讀者所理解、所品味、所認可、所喜愛?!薄以谧约旱男侣勛髌愤x《我就是我》“自序”中,向讀者傾訴了自己的心聲。而讀者也以真誠與熱情“回報”我:有那么幾年,我多數(shù)文章的發(fā)表,都引起了關注,少則收到十幾封、多則收到幾十、上百封讀者來信。

但與此同時,丁炳昌卻越來越承受著疾病的折磨——在渾源縣落下的萎縮性胃炎加重了原先就有的神經(jīng)衰弱,他漸漸變得羸弱多病,骨瘦如柴,一肩承擔寫作、一肩承擔整個家庭的壓力,對他顯然成了力不從心的苦酒??纱中牡奈覅s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篇接一篇的稿件,而且要一篇比一篇寫得精彩——這是我唯一醉心的事。那年冬天丁炳昌已嚴重失眠,可我采寫知識分子典型欒弗每天深夜才歸,他每晚做好飯菜倚門而望,進而每夜騎自行車來接我,再后來干脆自己也加入了進來。這篇14000多字的長篇通訊《追求》采寫時間長達3個多月,四易其稿,稿件于《光明日報》和《山西日報》頭版同天發(fā)表后,在全國知識界激起了強烈反響,1200多封讀者來信從全國各地飛到《光明日報》編輯部,我在一夜之間成了“名”記者。

“看來你今后要爬到我頭上了,這種‘前景’真讓我‘不寒而栗’呀?!蹦翘於”喼晦x者來信突然冒出這么一句。對這種調(diào)侃我早已習慣了,照例報之以“嘻嘻嘻”的傻笑,不料這個不經(jīng)心的“玩笑”后來竟變成了“現(xiàn)實”——丁炳昌的智慧、能力和工作業(yè)績被我那“名”記者的“光環(huán)”掩蓋了整整十年。特別是當他隨著我一起調(diào)到《光明日報》湖北記者站之后,我當站長,他為副站長,這位豁達、體貼、才華橫溢的丈夫和當年的“啟蒙老師”,就正兒八經(jīng)成了妻子超高水平的“秘書”、“助手”和“賢內(nèi)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