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芥》的后期調(diào)色做成了一種極度壓抑、陰郁的灰黃色色調(diào),這種色調(diào)對你而言意味或暗示著什么?
這部電影就是彌漫著陰郁、絕望的氣氛,以灰黃色調(diào)來烘托這種故事氛圍,其實也是我自己對于中國現(xiàn)實、歷史、人生的一種心緒觀照。
我們都是非常理想化的一代,八十年代是思想活躍的時代。中國人剛剛從禁錮、封閉中解放出來,對突然涌進來的文化感到新奇。人們處于一種饑渴的狀態(tài),吸收了很多新鮮的東西,思想也特別活躍激進,人也充滿理想和激情。走到九十年代,反而這些激情就消失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實際、赤裸裸,人都變得特別痛苦,對國家、社會巨大的熱情、夢想一下就都破滅了,特別迷茫。
我也是在九十年代末才去慢慢消化理解八十年代,然后隔這么一個時間跨度后去觀察、積累、理解,產(chǎn)生一種間離感。后來演變的文化思潮,比如搖滾就表達了一種特別傷感頹廢的情緒。到了九十年代末,大部分青年就變得渾渾噩噩了。我有些同學以前很有理想,后來都與社會同流合污了,想掙錢的掙錢,想當官的當官,沉浸在吃喝玩樂之中。而到了現(xiàn)在,青年人對國家早期歷史并不感興趣,對社科、人文精神方面的了解甚少。
《草芥》里的故事和你的個人生活和經(jīng)歷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
故事沒有存在一些內(nèi)在的關聯(lián),但精神的層面有一些承上啟下的作用。電影《草芥》是我積累了多年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作的。我是1991年上的大學,但實際上我是八九屆的,考了兩三年才考上大學,那時感到很屈辱,你要多花兩年的時間去學同樣很枯燥的東西,當時讀書沒有感到一點快樂,它只是一種改變命運的途徑,讓你感到很大的壓力,但你無從選擇。
現(xiàn)在覺得人生要多經(jīng)歷些挫折。無有艱難,何來人杰?我經(jīng)歷過“文革”、看過武斗、游街、批判大會,這些東西給你不同的感官體驗。人生閱歷越多,越有利于判斷力的形成,人需要一個立體、發(fā)散、開放性的思維,這對一個導演是很重要的。
《草芥》里你扮演了一個具有五四時期詩人形象、穿著長袍、帶著圍巾的人。影片的結尾詩人臥軌自殺是不是暗指詩人海子?
準確地講不是五四時期的形象,電影《草芥》中穿插了大量的詩歌。我也在嘗試通過電影表達詩歌,通過詩歌把八十年代社會的精神狀態(tài)放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狀態(tài),借此向中國詩歌界致敬。
高中的時候,那時會把席慕容、汪國真的詩抄在小本上,也算一種樂趣了。當然現(xiàn)在看這些詩都不好,軟綿綿的沒有力量,只是些小情調(diào),無病呻吟。
八十年代中國詩歌界出現(xiàn)了一批我非常敬佩的詩人,比如海子為詩歌理想自殺了,食指為詩歌瘋了,顧城殺了人然后自殺,這都是相當瘋狂的行為。藝術需要一些瘋狂。但我表達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許多人說我在影射海子,也有人說我對詩歌的狀態(tài)描摹得不是特別準確,但我不是直接要指稱誰,也不是要表現(xiàn)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要表達一種詩歌的精神,一種為藝術理想獻身的崇高精神,無拘無束,自由抗爭,聚力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