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總覺得有人要害他。你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不對頭,對于他來說是,都是要害他的可怕信號。
魯老前輩周樹人先生在《狂人日記》所描述的那位狂人同學(xué),其實就是一個“被迫害妄想狂”。比如,他看到?jīng)]有月光,就知道不妙,看到一路上的人的表現(xiàn)很怪,就知道“他們已經(jīng)布置妥當”,要害他了。
當然,魯老前輩是在編故事,利用小說反封建。
但在現(xiàn)實中,當一個患有“被迫害妄想”的人表現(xiàn)出好像誰要害他的樣子時,你一定很清楚,并沒有人要害他。那只是他心理上感受、相信有這么一回事。這是一個由他的情緒所產(chǎn)生、認定的“事實”。
這種情緒就是恐懼。
我們的每一種情緒,如果比較強烈,都可能會產(chǎn)生某種我們在心理上愿意相信、但可能并不存在的“事實”。比如,我們恨一個人,就會覺得他丑陋;比如,我們崇拜一個人,就覺得他好偉光正。
如果推到極端,一個人只看到他的情緒所產(chǎn)生的“事實”,并且亢奮不已,你應(yīng)該知道,這個人已經(jīng)不只是有心理問題的問題了,他是一個精神病。
對于商家來說,看到在人們心中潛伏,而且能夠迅速傳染的每一種情緒、情感,其實就是一個商機,甚至一種產(chǎn)業(yè)。
17、人類的一個荒謬之處在于,當A傷害了B的心理結(jié)構(gòu)時,為之埋單的,卻是C
我們可以確定:有“被迫害妄想”的人,以前肯定被人害過,尚未走出那種心理創(chuàng)傷。就是說,恐懼仍然在他的心理結(jié)構(gòu)彌漫。
在這里,他有了第一重心理保護,把自己留在當下,而不要被扔回當初被人害時的那種情境。那是一個絕不能回首、重溫的噩夢。因此恐懼不能指向過去,不能表現(xiàn)為對以往某事某物某人的恐懼。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恐懼就有向焦慮轉(zhuǎn)化的危險,因為沒有一個對象、情境讓它指了。這是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因為它意味著不能捕捉、確認的恐懼從四面八方襲來,會讓一個人在心理上徹底窒息、癱瘓。
怎么辦?第二重心理保護啟動:把焦慮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指向現(xiàn)實某人某物的恐懼。就是說,他無意識地強迫自己想象、確認,是有具體的人要害他。
于是,過去有人傷害了某一個人,把恐懼植入到了后者的心理結(jié)構(gòu),而為這個心理結(jié)構(gòu)埋單的,卻是現(xiàn)在的無辜者!
這就是“被迫害妄想”的真相。一個多么讓人無奈,倍覺荒謬的真相!
我對一些人說得最多的有兩個建議。第一個建議是,不要在公交車上和司機吵,即使他脾氣不太好,也要讓他一點。畢竟,司機開車,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你們在心理上并不對等。出于尊重,你可以讓一個年紀比你大很多的老年人,那么,出于安全和尊重,為什么你不可以讓一個心理壓力比你大得多的司機?
第二個建議是,不要去惹這個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或一個明顯看上去受過一些打擊的人,在他們面前趾高氣揚,說話蠻橫。他們已經(jīng)受了很多人的鳥氣,憤怒潛藏在心理結(jié)構(gòu)里沒有爆發(fā)。你最好不要去成為這個炸藥的引線。
18、如果一個人走不出過去,就一定會和現(xiàn)在過不去
我們還沒有說完。
你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么一個患有“被迫害妄想”的人,會覺得別人原本正常的眼神、語言、動作,好像就是有什么卑鄙罪惡的圖謀呢?在恐懼尤其強烈的時候,他還會認為,要“害”他的人,是不是和原來曾經(jīng)害過他的人是一伙的,他不是想忘掉那些應(yīng)該也不是什么好鳥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