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新村”與具體的烏托邦]
工人新村是上海歷史敘事中的一個重要情節(jié)。
20世紀50年代,新政權開始兌現平民主義政治的承諾。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工人住宅建筑委員會”,從蘇聯引入“工人新村”的建筑理念,以構筑新國家主義的建筑藍圖,并試圖解決上海300萬產業(yè)工人的住房困難問題。第一批新村參照蘇聯集體農莊的結構而建,均為兩層立柱式磚木結構,有統一的單元、統一的房型和面積,多戶共用的公共廚房和衛(wèi)生設施。 據調查,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一村的建設就是如此,五開間,坐北朝南或坐西向東。每個單元建筑面積為275平方米,居住面積1734平方米??勺〈髴?戶,小戶6戶。大戶居住面積為204平方米,小戶居住面積為153平方米。每層均辟有公用廚房,為5戶合用。廁所設在底層,為同一單元內的10家住戶共用。著名的曹楊新村的各小區(qū)之間溝渠縱橫,阡陌相連,禾綠稻黃,鳥語花香,一片江南水鄉(xiāng)景色,環(huán)境優(yōu)美,且與長寧、普陀、閘北等工廠區(qū)相距不遠,是理想的工人居住區(qū)域。這里經常成為20世紀50年代表現社會主義城市建設和工人階級新生活的電影(如《大李、老李和小李》)的外景地。
“新村”理念最初來自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和傅立葉,曾經嘗試過建立這樣的烏托邦。它們是被稱之為“法倫斯泰爾”或“和諧村”之類的現代城市社區(qū)。20世紀初期,“新村文化”在東方掀起了一次小小的高潮。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力倡“新村主義”,他在1918年創(chuàng)辦《新村》雜志,倡導建設互助互愛、共同勞動的模范新村。“新村主義”思潮在五四時期影響到中國,經過周作人等人的提倡,在新青年中形成為一種風尚。毛澤東、蔡和森等就曾受此影響。青年毛澤東曾草擬過一份新村計劃書,其中設有“公共育兒院,公共豢養(yǎng)院,公共學校,公共圖書館,公共銀行,公共農場,公共工作廠,公共消費社,公共劇院,公共病院,公園,博物館,自治會”。這一點,對他日后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政治領袖之后的許多政治措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