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的說話之道二:胸懷喜心、舍心
對人說話,要懂得隨喜別人
前面講了,要想掌握菩薩的說話之道首先要懷有一顆慈心和悲心。
其實,人與人交往的時候,還要懷有一顆喜心。
這就是佛門里常說的一句話——隨喜。
什么是隨喜?喜,喜者歡喜,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隨喜是快樂生活的一個重要法門。
不少人見到能力比自己強,生活、事業(yè)蒸蒸日上的人時,心里多少會有點不舒服,可能會酸溜溜地說別人的風涼話、壞話,這是人之常情。其實這樣很丟人,很不好。
佛門告誡我們,當別人過得比我們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隨喜,要真誠地替別人感到高興。這樣,自己才會獲得快樂。
很多人原來沒有這個喜心,或者說沒有激發(fā)和挖掘出這個喜心,最后知道隨喜別人才能快樂這個法門以后,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比如,在寺廟里面,有的弟子學歷高,有的干起活來一個人能頂好幾個,還有的悟性特別好,等等,因為這些差距,有一些弟子內(nèi)心就產(chǎn)生了失落感。
如果不會隨喜的話,有了失落感就會想方設法去證明自己的才能,但還是不可能超越別人。那怎么辦呢?只會越來越痛苦,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門左道來證明自己。
有一位法師回憶說:“我小時候上學,經(jīng)常會在課堂上做一些嘩眾取寵的言行,以獲得老師的注意,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tài),小的時候不懂。長大后,在寺院里跟著師父修行,慢慢就知道了一些道理,心里就覺得,有人體力好,我比較高興,有人學歷高、悟性好,我隨喜他。慢慢地,心里就自在了。”
對人說話要有舍心——布施的心
什么是舍心?舍,舍者舍離一切分別,菩薩于所有眾生無愛憎之心,名之為舍。拋開一切怨親差別之相,無量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原始佛教時,佛陀親自住持的僧團有一條戒律——一個比丘在樹下打坐不許超過三天。
因為人有一種習慣,一種人性的缺陷——我們只要往某處一待,就會潛意識認為那個地方是我的。
其實,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那棵樹跟人一點關系都沒有。但是有些人只要往樹下一坐,就會認為“這棵樹是我的,這棵樹的陰涼是我的”,就會產(chǎn)生痛苦。
所以,佛陀規(guī)定每三天必須換一棵樹,不然就犯戒。
那么,寺廟里的出家人是怎么訓練的呢?就是抓鬮換床睡,以此避免大家認為這個床一睡上就是自己的,以至別人坐一下就不開心。
其實,那個床根本就不是哪一個人的。因為出家以后,有一條叢林清規(guī)叫“色身交給常住,性命托付龍?zhí)臁?。意思是你出家了,你的命是歸龍?zhí)熳o法的,這個身體呢,就歸常住了,你就沒有了,你什么都沒有。
除外,戒律還規(guī)定,一個人只能有三件衣服和一個吃飯的缽,多了就犯戒。
雖然戒律是這么制定的,但是不少人內(nèi)心還是會有強烈的執(zhí)著——總有什么東西是我的。所以佛教強調要不斷地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你的,得失是人的一種意識作用,是一種概念,最后這些東西都得舍掉。不舍又怎么辦呢?死的時候都得舍!孩子也得舍,太太也得舍,爸爸媽媽也得舍,不舍得也得舍。
這句話很殘酷,但是真到走的時候,你不舍又怎么辦呢?
所以不舍也得舍,舍,不是放棄責任,它是放棄內(nèi)心的那個執(zhí)念。
所以在寺院里,弟子們每到半年就要抓鬮換床,你不是說那是你的床嗎?抓鬮換,不換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