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4)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 羅伯特·普爾


隱性知識

目前對刻意練習最大的批評是,艾利克森關于刻意練習的證據(jù)多是來自“認知復雜性”較低的活動,如象棋、鋼琴、籃球、出租車駕駛、拼寫,但是,對于“認知復雜性”較高的活動,如銷售、管理等作用有限。怎樣通過刻意練習成為一名卓越銷售或卓越CEO,從哪里練起?怎么練?練什么?認知復雜性高與認知復雜性低的學習活動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隱性知識的多少與比重。隱性知識需要在情境中去尋。

認知復雜度(cognitive complexity)是指你建構“客觀”世界的能力。認知復雜度高的人具有高度復雜化的思維能力,更善于同時使用互補與互不相容的概念來理解客觀世界。真實世界中,黑白對錯并非截然分明。

仍然是西蒙,他認為人的“有限理性”體現(xiàn)在學習中就是“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學。人的學習受到情境的制約或促進。你要學習的東西將實際應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應該在什么樣的情境中學習這些東西。比如,你要學習編程,就應該在 GitHub 里學習,因為你以后編程就是通過 GitHub。又如,你要學習討價還價的技巧,就應該在實際的銷售場合學習,因為這一技巧最終是用在銷售場合中的。

刻意練習并沒有否認情境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暢銷書中,那些已經被學習科學證實的主流方式被放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隱性知識被忽略了。學習科學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學習方式并非獨自練習,而是在情境中學習。有效學習是進入相關情境,找到自己的“學習共同體”,學習者最開始時圍繞重要成員轉,做一些外圍的工作,隨著技能增長,進入學習共同體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終成為專家。

這就是學習科學日益主流的觀念:從“情境學習”出發(fā),當一名“認知學徒”,它的要點有以下幾個。

◆找到學習共同體:因為大量知識存在于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不是在書本中,所以有效的學習不是關門苦練,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小團體。如程序員在類似于 GitHub 這樣的網站練習編程。

◆隱性知識顯性化:隱性知識是使人們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實以及程序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知識。一般也被稱為策略知識。

◆模仿榜樣:榜樣可以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導師,也可以是網上的導師。

◆培養(yǎng)多樣性:在多種情境中實踐,以此強調學習廣闊的應用范圍。例如,裁縫出師并不是已經練習了1萬小時,而是能夠縫制出足夠好的衣服。

小結

圖靈獎得主理查德·哈明(Richard Hamming)談到如何變得卓越時認為,練習時間并沒有那么重要,也無法精確和明示,他寫道:

在許多領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確計算時間的結果,而是模糊與含糊不清的。沒有簡單的模型通向偉大。

即使是格拉德威爾拿來當作1萬小時定律例子的比爾·蓋茨也謙虛地談道:

1萬小時定律是有幫助的,但真正實現(xiàn),還需要堅持不懈,并練習上很多個周期。(The 10000 hour rule helps. But to be achieved, it needs persistence and passing through a lot of cycles.)

這或許才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對我們真正的啟發(fā):耐心地、謙虛地保持大時間周期的刻意練習。

安人心智科學總監(jiān)&開智文庫出品人

陽志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