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忌:倚老賣老。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中國政治生活還比較(我只說是“比較”)正常的時候,周恩來招待外賓后,有時候會把參加招待的中國同志在外賓走后留下來,談一談招待中有什么問題或紕漏,有點總結經驗的意味。這時候剛才外賓在時嚴肅的場面一變而為輕松活潑,大家都爭著發(fā)言,談笑風生,有時候一直談到深夜。
有一次,總理發(fā)言時使用了中國常見的“倚老賣老”這個詞兒。翻譯一時有點遲疑,不知道怎樣恰如其分地譯成英文??偫碜⒁獾搅?,于是在客人走后就留下中國同志,議論如何翻譯好這個詞兒。大家七嘴八舌,最終也沒能得出滿意的結論。我現在查了兩部《漢英詞典》,都把這個詞兒譯為:To take advantage of one\'s seniority or old age.意思是利用自己的年老,得到某一些好處,比如脫落形跡之類。我認為基本能令人滿意的;但是“達到脫落形跡的目的”,似乎還太狹隘了一點,應該是“達到對自己有利的目的”。
人世間確實不乏“倚老賣老”的人,學者隊伍中更為常見。眼前請大家自己去找。我講點過去的事情,故事就出在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吳敬梓有刻畫人物的天才,著墨不多,而能活靈活現。第十八回,他寫了兩個時文家。胡三公子請客:
四位走進書房,見上面席間先坐著兩個人,方巾白須,大模大樣,見四位進來,慢慢立起身。嚴貢生認得,便上前道:“衛(wèi)先生、隨先生都在這里,我們公揖。”當下作過了樣,請諸位坐。那衛(wèi)先生、隨先生也不謙讓,仍舊上席坐了。
倚老賣老,架子可謂十足。然而本領卻并不怎么樣,他們的詩,“且夫”、“嘗謂”都寫在內,其余也就是文章批語上采下來的幾個字眼。一直到今天,倚老賣老,擺老架子的人大都如此。
平心而論,人老了,不能說是什么好事,老態(tài)龍鐘,惹人厭惡;但也不能說是什么壞事。人一老,經驗豐富,識多見廣。他們的經驗,有時會對個人甚至對國家是有些用處的。但是,這種用處是必須經過事實證明的,自己一廂情愿地認為有用處,是不會取信于人的。另外,根據我個人的體驗與觀察,一個人,老年人當然也包括在里面,最不喜歡別人瞧不起他。一感覺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從心頭起,拂袖而去。有時鬧得雙方都不愉快,甚至結下怨仇。這是完全要不得的。一個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決定了你有沒有值得別人尊敬的地方。在這里,擺架子,倚老賣老,都是枉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