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八個半”:放電影,也演話劇
做搖滾演出的時候,我沒想到后來會有這個高度。大家認為這個事有點兒高度,其實是一個人的自娛自樂。我一直喜歡聽音樂,2000年的時候,搖滾樂每個類型基本上都接觸過了?,F(xiàn)在,大家說唱片死了,我還是買唱片,用國外那種正兒八經(jīng)的CD播放機聽。如果想聽到原汁原味的音樂,還得用好設備,要有好的CD機、好的音箱。音樂的還原性,除了現(xiàn)場,就是唱片。搖滾樂,你不一定喜歡這個樂隊,但是這個樂隊的現(xiàn)場,你可能非常癡迷,這就是搖滾樂最本質的東西。
1997年的時候我在賣英國“樂爵士”音箱,因為喜歡音樂才做這個東西,想聽好的東西先得有一套好音響。最早我在東大街有店,小寨百匯有一個分店,后來國內的低端產品競爭,市場萎縮,就保留了小寨百匯一個店。和很多小寨百匯的店面不一樣,我的店是推拉門,里面有空調,因為要試音,平常門是關著的,就跟家里客廳一樣,店里面有《視覺21》雜志。一天,有個清瘦無比、打扮新潮的年輕人進來想要翻,我說翻吧翻吧,聊天后知道他叫金豆,幾年以后,他成為我手足般的兄弟。他說他有前幾期的《視覺21》,我說你帶來我看看。過了兩天,他就給我?guī)н^來了,他說他是做樂隊的,有演出讓我去看,后來我就去了。現(xiàn)場在以前的西安礦業(yè)學院,樂隊好像有“扳機”“妖蕊”以及金豆的瀆樂隊。音箱很破,音量也不夠,有很多觀眾是坐著的,即便如此,在現(xiàn)場,我內心深處還是感受到了激情和沖動。
后來,金豆打電話問我,他們樂隊演得咋樣?我說沒什么印象,基本的粗線條都聽不清楚。剎那間萌發(fā)了做酒吧的念頭,正好那段時間音響市場持續(xù)萎縮,我就跟他說,要不咱們自己做一個?他先是驚訝,后是全身心投入,于是就開了第一個酒吧。酒吧的裝修風格是我和金豆一起定的,金豆在色彩和視覺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起名字的時候,金豆說叫“打口”,我覺得太張揚,太具象。碰巧那天在家翻到《八又二分之一》這部片子,因為我非常喜歡費里尼,就說酒吧叫這個名字,以此向大師致敬。于是,八又二分之一酒吧就誕生了。開始主要是放電影,前后演了一百多場電影,從塔克夫斯基到大衛(wèi)林奇,從小津安二郎到巖井俊二,從侯孝賢到蔡明亮,從費穆到賈樟柯。
開始只在周末晚上放,之后下午放,再后來周三放,依然有很多人。那個年代DVD片子太少,很多片子都是自己收藏的,有時候我去北京“雕刻時光”北大后面的店搜刮一些片子回來,有時候帶一點給他們。氛圍也很好,蘆葦、秦巴子、伊沙都是觀眾。我原來在西影廠住,回家的時候有意識在西影廠門口貼張大海報,一個月后蘆葦來了,那天放的是蔡明亮的《愛情萬歲》,我說我都貼一個半月了,你是第一個廠里來的觀眾。他說,廠里真正搞藝術的沒幾個人,有想法的都去北京了。
DVD開始普及之后,我就按主題播放,比如有時候一場觀影會,放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兩生花》,接著放巖井俊二的《情書》,然后是婁燁的《蘇州河》。但是這樣也趕不上DVD出產的速度。
有一個在三橋住的老頭,每次來看電影騎個大二八自行車,滿腦袋汗,很讓人感動,但是后來DVD的制造速度越來越快,市場上都能找到,我就給老頭打電話說市場上出了哪部片子,你買回家看。同樣的原因,就把放電影這個環(huán)節(jié)給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