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國人何以獨具“武俠癖”
中國人崇拜武俠聞名于世,不僅武俠書報暢銷海內外,武俠背景的功夫電影更打入了世界電影之都好萊塢。要理解中國人何以偏愛武俠,人人都想做“老大”,一切還須從江湖說起。沒有江湖化,便沒有武俠崇拜。
有一種淺顯的解釋,說武俠是中國文化的英雄。此言差矣,武俠只是梟雄,不是英雄。英雄何指?譬如孫武、吳起、霍去病、衛(wèi)青、岳飛、戚繼光、文天祥、林則徐,他們是拿俸祿的。這很關鍵,拿俸祿說明身處合法正統(tǒng)體制內,維護正式規(guī)則,這是非江湖與江湖的界限,是第一個要點。梟雄是誰?是宋江、晁蓋、韋小寶、黃金榮、杜月笙、許大馬棒、“座山雕”,他們沒人發(fā)餉,沒朝廷出糧,靠自己去打砸搶,去巧取豪奪。這也很重要,是第二個要點,是靠搶,靠制造社會不公,而不是靠勞動。實際上,文學傳統(tǒng)早有默認分類,前者是英雄故事,后者是豪俠故事,自古各有流派,各有受眾。英雄不打家劫舍,豪俠離不了打家劫舍。至于“成者王侯敗者賊”的說辭,仿佛混淆英雄與梟雄的界限,其實不然,它只說明梟雄和英雄是可轉換的,并無絕對界限。梟雄放棄打家劫舍,皈依合法正統(tǒng),或者創(chuàng)建正式規(guī)則,便是王侯,可自稱英雄。得了正統(tǒng),即可收租派稅,誰還打家劫舍?譬如劉邦、朱元璋等。
還有一種解釋,說國人崇拜武俠是對暴力的崇尚,是頂禮膜拜“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話雖沾點邊,卻不靠譜。論暴力革命,秦始皇、李世民、成吉思汗都是領袖,但這三人與武俠毫無關涉,從未有好事者將之劃入武俠。他們是英雄而不是梟雄,是創(chuàng)立政治制度的政治家,而不是體制外的江湖豪俠。
武俠的文化母體是江湖。武俠首先是“俠”,其次是“武”,合而為一為擁有武功的俠客。俠,即是游離體制外的實力人物。武俠是江湖英雄,是江湖文化語境崇拜的偶像,其崇拜者遍及大眾。這大眾,狹義上是道上嘍啰;廣義上是被江湖化的普羅大眾,是有江湖氣的百姓。
拳腳功夫加上義氣,是立足江湖的兩樣法寶。一般說江湖分三教九流,下下等是那些食不果腹、風餐露宿的流浪漢,上上等是混得有模有樣、悠游自在的武俠,專以仗義行俠名義打家劫舍。武俠崇拜是泛江湖子民對江湖豪俠的崇拜,是下下等對上上等的羨慕,這是武俠崇拜的由來。
中國人何以獨具“武俠癖”?武俠故事給予深陷江湖氤氳的小人物,一個做白日夢的機會,使其從中尋求自我解脫和升華。夢境與現(xiàn)實的江湖互為表里,同屬一個精神體系。江湖化越深,就越崇拜武俠,武俠故事就越流行。武俠文化流行與社會江湖化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清朝比明朝流行,民國比清朝流行,“文化大革命”后比“文化大革命”前流行,兩相比較便彰顯了體制管理真空與武俠文化盛行的淵源。只要正式規(guī)則松懈,非正式規(guī)則就泛濫;只要非正式規(guī)則泛濫,武俠故事就繁榮昌盛。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在此呈現(xiàn)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