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史的追尋

深度行走 作者:陳傳意


歷史的追尋

周 明

陳傳意是一位有追求的作家,他的文字有獨特的性格特征和魅力,作者對歷史的探尋、對文學(xué)的鐘情,是由衷地出于對生命的熱情、對不斷認(rèn)知人生價值的熱情。這樣的寫作顯然不同于一般,因此,在史實和認(rèn)知之上,更自有一份骨力和心氣。

古語說,文如其人,我看《 西江絕跡 》,感受到的是作者濃厚的英雄情懷和人文追求。作者在文章里,品鑒了不少文人墨客遺留的千古絕唱。這是一些在歷史上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至今仍受到我們敬仰的杰出人物。他寫王勃、蘇東坡、陶淵明、白居易等,寫到了他們的坎坷人生,寫到了他們的奮發(fā)進(jìn)取,更寫到了他們憂國憂民的事跡和胸懷天下的凜然大氣。“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是感慨,也是仰慕。“王勃的《 滕王閣序 》讓這座閣樓名重神州,如無勃文,絕無滕王閣之馳名。樓因文傳,文因樓傳,人因文著……”從這里,我略略可以觸摸到作者的某些心跡,他是在對歷史人物的追尋。在這個意義上說,作者的文學(xué)努力,未嘗不是他的人生努力。作者對文學(xué)的熱情,是出于精神的寄托和追求,從歷史的探索中不斷調(diào)整和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標(biāo),從先哲前賢那里汲取著人生的滋養(yǎng)。同時,從陳傳意人文探尋中,如《 周口店,人類童年的暖巢 》《 長城,歷史的長歌 》《 殷墟 》《 山青青,水清清 》《 孔子與泰山 》《 武夷,棹歌閑聽兩三聲 》《 問道武當(dāng) 》《 羌笛何須怨楊柳 》《 云岡與龍門,跳動鮮卑族血脈 》《 高句麗本末 》《 紫禁城 》等等,能感受到他對文化的瞻仰、對文明的探索、對歷史的真切把握,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對歷史興衰得失的感慨和領(lǐng)悟。這樣一種縱深感,往往能讓人獲得開闊的視野和敞亮的心襟。用這樣的心襟和視野來觀照我們的現(xiàn)實人生,就多了一份豐厚,多了一種秉持,也就平添了人生的高度。

我很贊賞陳傳意出于情神寄托和人生追求的這樣一種寫作方式。它質(zhì)樸而純正,發(fā)乎心而行于言,絕少功利和虛飾。也可以說,他是在用自己的情懷去捕捉歷史的光芒,呵護(hù)文脈的圣潔,拓展著自己的心襟,升華著自己的精神境界。

與陳傳意從歷史中探尋生命壯美的沉雄浩蕩之氣相比,我在《 心中永存的珍珠 》一文里,還讀到了另外一種文字,這便是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所產(chǎn)生的實際感觸。這些文字很委婉靈動、很鮮活,彰顯了喜怒哀樂和心情意趣。作品里,有對鄉(xiāng)村童年的追記,有對田園般少年生活的留戀、對以往歲月的溫馨回憶,以及對父親母親的深摯懷念。“母愛是一首歌,吟唱著人生悲喜交加的苦樂年華,吟唱著生命萬歲的主旋律,也吟唱著同祖國同民族休戚與共的命運,她是兒女心中永存的珍珠……”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機(jī)、一份感動,讀到了誠摯和真切,讀出了情戀和感興。

追求美文,創(chuàng)造美文,是陳傳意在文體創(chuàng)作上詩意、哲理、歷史感的結(jié)合上的一種內(nèi)在追求。美文講究內(nèi)在的情韻、氣勢,具有很強(qiáng)的抒情性。只有善于將詩、哲、史交融互匯,才能做到手法靈活、形式多樣、結(jié)構(gòu)獨特、形散神聚、文筆優(yōu)美、個性鮮明。他的散文當(dāng)然也具備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的文體特征,它們是貫穿融化在全部作品之中的基本文體特征,比較起來,由于他的散文還有不少集中敘寫具體個人際遇及其命運,因此同樣可以寫人物散文視之。不過,他對人物的關(guān)注著重在精神心理層面,揭示的是人物的個性心理和文化心理,而且,他還將湖湘的地域文化因素或特征投射在人物的心理層面之中,使得人物的心理表現(xiàn)出了一種豐富的張力。所有這一切,其實都還只是陳傳意散文文體特征的各個側(cè)面,在他的實際文體形態(tài)中,它們都是合二為一、融會貫通的,并且,事實上也很難說是哪一種文體特性或文體精神的自覺追求。他是一位真正把散文——而且是包含了各種散文文體特征因素的歷史文化散文——當(dāng)作純粹藝術(shù)性的美文來抒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