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者推斷,秦陵四周應有三個同等規(guī)模兵馬俑坑沒有面世,果真如此,軍陣之龐大之磅礴,超乎想象。兵馬俑是華夏雕塑藝術劃時代標志與里程碑,將士一個個頭大面寬,肉厚身沉,英武瀟灑,樸拙雄渾,叫人仰天浩嘆。藝術造詣,煌煌駭目:寫實,與真人真馬一樣,形態(tài)逼真;形神兼?zhèn)?,在寫實中追求夸張、鮮活、傳神;數量之豐,個體之健,場面之宏,史無前例。那些普通人的作品,如今成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對創(chuàng)作者的森森白骨與孤寂魂靈,也許是一種默默的告慰。
傳說,后趙石虎、唐末黃巢的軍隊盜掘秦陵,但至今找不到大規(guī)模盜掘痕跡。雖有宋代盜洞,直徑只一米、深九米,顯然沒有深入地宮。史載地宮宮門暗弩,一觸即發(fā),又埋水銀,隨盜孔深入,可將人毒死。這對盜墓者構成極大威脅。
十幾年前,陜地政府擬掘乾陵,理由:一是地宮被水浸透,搶救保護;二是乾陵是大唐象征,通過地下文物再現東西絲路之壯觀;三是拉動旅游經濟。心情可理解,但國家有關部門也相應回絕:據對乾陵地下探測,屬陜北黃土層,干燥;現有條件難以保護地宮文物,若用高科技,恐陜地每年財政全部投入都不夠;古代帝陵盜掘猖獗,目前唯乾陵保存完好。掘必助長盜挖古墓之風。意思說這些埋著中華祖先的陵寢,不可輕動、驚擾。滿臉書卷氣的關中鄉(xiāng)黨寧利說,如今,許多人盼望解開秦陵乾陵地宮的秘密,拙以為不是不能掘,而是保護難,現在做不到的事情,就留給子孫后代。
如今只要到臨潼一走,不說秦始皇給予中國歷史的貢獻,就兵馬俑四周繁華,生態(tài)茂盛,足讓人感慨萬千了。此時,我不禁想起西安東郊半坡遺址發(fā)掘的塤。塤吹奏出來的聲音剛、幽、濁,那么渾厚、神秘和穿透人心,以致長者幼童驚泣。塤的聲響,最能與西安、與兵馬俑、與秦陵氣韻相匹,但愿千古一帝陰魂,在這綿綿悠遠聲響中超度,融化那往昔的刀光劍影、血色殘陽。
2010年7月30日草于臨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