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世紀(jì),吐蕃王朝第十三代藏王松贊干布,誕生距拉薩四十公里的墨竹公卡。他用武力統(tǒng)一藏地各個部落,創(chuàng)造文字、制定法律、確立度量衡,并在拉薩河谷紅山建造王宮,時稱頗章瑪爾布赤子。這是他祖輩崛起之所在,他在尋找生命的永恒據(jù)點。吐蕃本無文字,文成公主入藏后勸松贊干布創(chuàng)造文字以適應(yīng)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需要。松贊干布便派16人赴克什米爾學(xué)習(xí),按藏語特點,造出30個字母的單音綴孤立語拼音文字。藏文的創(chuàng)制,開天辟地,從此歷史變得清晰而富文采。一個民族如未進入文字時代,它的文化和歷史,就很難為后人認(rèn)識并傳承以至消失。有了文字對口頭文化的記錄,歷史脈絡(luò)才能綿延逸展。吐蕃人“氈帳而居”,穿氈裘衣,也因文成公主影響,松贊干布開始“裘紈綃,為華風(fēng)”。通過宮墻壁畫,仍可依稀看到當(dāng)年王宮輪廓。遺存的法王洞和觀音殿,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與大臣塑像默默廝守,永不寂寞。文化不增不減,情節(jié)不舍不棄。
藏地統(tǒng)一,松贊干布引入佛教,作為凝聚部落的精神力量。先從印度迎來“時間自在”十一面觀音像。其珍貴,并非高超雕刻工藝,而是因為一棵檀香樹天然形成。像前壁畫,傳說觀世音座前一只靈猴來到蠻荒雪域,和一女神生下6名赤面食肉童子,這就是藏族祖先。松贊干布也就成了觀世音化身,修行之地就是觀世音道場。頗章瑪爾布赤子,也就隨之更名布達拉,藏語觀世音居住的地方。
唐初,隋末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得以醫(yī)治,“貞觀之治”姍姍而至。吐蕃勢力西至尼泊爾,北達新疆,南抵南詔,東延甘隴。中原文明在甘肅洮河流域與西藏文明觸角,通過河西走廊傳入邏些( 拉薩 ),令松贊干布欽心神往。公元638年,他派專使馳往長安,請求迎娶大唐公主,被李世民驕傲地回絕。639年,又派得力大臣、大相域松前往尼泊爾,娶回尺尊公主,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作為陪嫁。641年,又派心腹祿東贊,向大唐求婚。西域其他部落使者,也相繼前往。文成公主到底嫁誰?唐太宗出了七道難題考試定奪。祿東贊一一解答,唐太宗認(rèn)為他的主人也一定不凡,遂許配文成公主。唐代閻立本的《 步輦圖 》,描繪了祿東贊拜見李世民場面,布達拉宮亦有《 文成公主進藏圖 》。
641年,才貌傾城、青春韶華一十六的文成公主,戀戀不舍地告別了長安城。唐朝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jié)護送,松贊干布在青?,敹喙в!?nbsp;通典 》一九〇卷載松贊干布“親迎于河源,見王人,執(zhí)子婿禮甚謹(jǐn)。睹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謂所親曰:‘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當(dāng)筑一城,以夸后代。’”幾千人護送,公主帶去中原的音樂、舞蹈、醫(yī)學(xué)、歷算典籍,建筑、釀酒、紡織刺繡工藝,蔬菜谷物種子,馬、騾、駱駝和羊等等,乃一碩大漢文明載體,遠非一般嫁妝。尤其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給后人留下了一筆神圣的精神遺產(chǎn)。
歲月殘酷,風(fēng)霜無情,680年文成公主在邏些仙逝。她與松贊干布僅僅生活10年,丈夫去世后,仍在雪域高原寡居30年之久。作為漢藏文明締結(jié)的紐帶,文成公主如今已成為高貴、典雅而雋永的文化象征、高原知音。
松贊干布有六妻,四位藏族,一位尼泊爾公主,再就是咱們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也就和大昭寺、布達拉宮乃至整個西藏,結(jié)下了太深太遠的歷史淵源與人生情緣。也許她當(dāng)年極不情愿離開生于斯長于斯的長安,離開與她朝夕相伴的親人,攜著生死眷戀、憂傷淚水入藏。與昭君出塞、漢匈和親比,文成公主入藏意義更顯重大。這是一種深度文化交流,高端文明融合。而漢匈和親,多是在對方侵?jǐn)_,威脅王權(quán),極度無奈的權(quán)宜之計,也就不那么純潔。
大昭寺本為供奉佛祖八歲等身像而建,而今供奉的卻是十二歲等身像。文成公主去世時,有人謠傳大唐將攻吐蕃,奪回十二歲等身像。于是,便將大小昭寺兩尊佛像對調(diào)。傳說人間現(xiàn)存佛像,唯八歲、十二歲等身像,是佛祖在世比照而塑,本人開光。如今一見,猶見真身。文成公主帶來的中原文明薪火播向這片高原,成熟于盛唐的中國特色佛教文化,也在此與藏文化深深融合。這是中國歷史對雪域高原的殷殷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