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神對話2》 精彩試讀(16)

與神對話 2 作者: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負面的思維也確實能夠創(chuàng)造“效應”。例如,那種害怕、憤怒、匱乏或者貧困的全球意識,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或者在某個這些集體觀念最為強烈的特定地區(qū),創(chuàng)造出相應的經驗。

舉例來說吧,你們地球上有個國家叫做美國,長久以來它自認是一個“在神之下、不可分割、所有人享有自由與正義”的國家。該國能夠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絕對不是偶然的。然而該國如今逐漸失去它曾費盡心血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也并不令人意外——因為該國似乎喪失了它最初的宏圖。

“在神之下、不可分割”這幾個字義如其文,它們表達的是宇宙間萬物皆統(tǒng)一的真相——這種一體性的矩陣是非常難以破壞的。但該矩陣已經遭到了削弱。宗教自由變成了倡導排斥異己的宗教自大。個人自由蕩然無存,因為個人責任已經銷聲匿跡。

個人責任的觀念遭到曲解,現在它意味著“每個人為自己負責”。這種新哲學自以為它呼應著的是早期美國的絕對個人主義傳統(tǒng)。

但支撐美國之宏圖和美國之夢想的基礎卻是個人責任最初的意義,它最深的意蘊和最高的表達只能在同胞之愛中找到。

美利堅之所以成為偉大國家的,并不是因為每個人都為其自身的生存而奮斗,而是因為每個人都肩負起為所有人的生存而奮斗的個人責任。

從前的美國不會對饑餓者視若無睹,不會將貧窮者拒之千里,它會向身心俱疲者和無家可歸家者敞開雙臂,它會與全世界分享它的豐裕。

然而在美國變得偉大的過程中,美國人變得貪婪了。并非全部人均是如此,但為數眾多。而且隨著時間的前移,貪婪的美國人越來越多。

美國人明白擁有財富十分美好,所以他們想要擁有更多。然而擁有越來越多財富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讓別人擁有的財富變得越來越少。

于是貪婪取代慷慨,成為美國的國民性,同情窮苦者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少。貧困者被告知,他們之所以家徒四壁,那是他們自己犯了“該死的錯誤”。畢竟美國是機會之地,對吧?除了貧困者,沒有人愿意承認美國的機會其實是有限的,社會制度將機會都留給了那些處于有利地位的人??傮w而言,這些人當中并沒有弱勢群體,比如那些屬于某種膚色或者性別的人。

在國際社會上,美國人也逐漸傲慢起來。全球挨餓的人數以百萬計,美國人每天卻將足以養(yǎng)活許多國家的食物扔掉。是的,美國對某些國家確實很大方——但它的外交政策越來越成為其自身既得利益的延伸。美國也會幫助其他國家,但前提是這么做對美國有好處。(也就是說,美國不會幫助其他國家,除非這么做對美國的高官顯爵、富商巨賈、保護這些上層階級的戰(zhàn)爭機器和他們的集體財產有好處。)

美國的開國理念——同胞之愛——已經遭到侵蝕?,F在美國的權貴不會想要成為“同胞的守護者”,他們轉而信奉一套全新的美國主義:死死地保衛(wèi)自己的利益,對那些膽敢要求得到公平對待、改變悲慘處境的窮人冷嘲熱諷。

每個人必須為其自身負責,這誠然是正確的。但只有在每個人把所有人視為整體、愿意為所有人負責時,美國——以及你們的世界——才能繁榮昌盛。

也就是說,集體的意識導致集體的結果。

正是如此。這個道理在你們的歷史上反復得到證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