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墨分五色——神秘的單色階審美風尚(1)

色彩改變生活 作者:馮錦


只見數(shù)十丈外一葉扁舟停在湖中,一個漁人坐在船頭垂釣,船尾有個小童。

黃蓉指著那漁舟道:“煙波浩淼,一竿獨釣,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

郭靖問道:“甚么叫水墨山水?”

黃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著顏色的圖畫。”

郭靖放眼但見山青水綠,天藍云蒼,夕陽橙黃,晚霞桃紅,就只沒有黑墨般的顏色,搖了搖頭,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1924— )《射雕英雄傳》第十三回

虛實相生

在郭靖的觀察和認知中,湖光山色五彩紛呈,而黃蓉卻偏偏說那是沒有色彩的圖景,令郭靖茫然不解,頗有幾分神秘的氣息。筆者小時候看到《射雕英雄傳》此處時,與郭靖同樣不解,以至于念茲在茲數(shù)十年。

郭靖與黃蓉對山水之色認知的分歧不在于眼,而于在觀念。郭靖的色彩觀是客觀而實在的,認識到的色彩就是眼睛所看到的色彩,純樸而直接。黃蓉的色彩觀卻來自中國文人式虛實相生的思維方式,她眼中的色彩反映到認知中,變作了觀念上的色彩,青綠藍蒼與橙黃桃紅盡數(shù)化為黑墨虛白。

中國的正統(tǒng)色彩觀念承載了太多的規(guī)定性內(nèi)容,而更講究性靈與自由的道家色彩觀念則試圖將這些縛手縛腳的東西全部拋棄,用黑白兩極作為本源來替代表象的五彩,試圖探尋事物的本質(zhì)?!兜赖陆?jīng)》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也表達出了道家的色彩觀:五色令人眼花繚亂。色彩因承載太多,而趨于無彩色——黑白、玄素、水墨……相比錯金鏤彩、五色綺麗的儒家色彩體系,道家的傳承者既不探討色彩的倫理內(nèi)涵,也不追求五行方位的色彩聯(lián)想,一切紛繁的視覺色彩表象在他們心中返璞歸真,凝為永恒的黑白。這里的白并非實體的白色,而更多地指“留出來的空白”,即為虛白。在水墨畫中,山石的受光面,石坡的平坦處,水天空闊,云物空明,山足的杳冥,樹頭的虛靈,都可用虛白來表達。紙上留白還可以作天,作水,作煙,作云,作雪,作道路,作日光。所謂計白當黑,知白守黑,為的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處”。對虛空的審美正是道家色彩觀的獨特部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