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普通的工薪家庭,我的爸爸曾經(jīng)是大學老師,后來成為跨國公司職業(yè)經(jīng)理人,媽媽是公務員。他們不是官一代、富一代,但是他們是全世界給我影響最大的人。
爸爸用身體力行讓我擁有了勤奮努力的品質和沉靜的心態(tài)。他在大學期間精通英語后又自學日語,在當時各種外語教學資源極度匱乏的條件下,靠一臺短波收音機堅持收聽外語頻道,每天清晨大聲朗讀、背誦外文作品等,能夠熟練地運用兩門外語,后來他在日企和美企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充分發(fā)揮了他的語言優(yōu)勢。爸爸的名言不同于傳統(tǒng)觀念“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而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注釋】。他說,只要沒有絲毫雜念,一心一意沉下心來踏實努力,收獲自然會來;而稍稍耕耘一下就要收獲,心緒不寧,要求太多,反而不會有好結果。在我小時候,我在家里做作業(yè)時,總能看到爸爸在書房看書或拉琴。他在業(yè)余時間喜歡拉小提琴,他說他可以在琴聲中完全忘記自己,調整心態(tài),擺脫焦躁和輕浮的情緒,讓自己恢復安靜沉穩(wěn)的心態(tài)。父親對古典音樂和小提琴的酷愛也是推動我主動要求并堅持學習鋼琴和長笛的原動力。
【注釋】清朝道光二十一年,理學大家太常寺卿唐鑒將自己所著《畿輔水利》及親筆楷書條幅“不為圣賢,則為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善化唐鑒”贈予曾國藩,意為“勤勤懇懇地工作,成績自己有,收獲是水到渠成的事”,最初見于“曾國藩日記”,曾國藩對此聯(lián)極為推崇。
我的媽媽是位睿智的女人。在我小的時候,媽媽總是用欣賞和贊許的目光看待我,無論我取得多么小的成績,或者是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媽媽總是鼓勵我,說我是有潛力的孩子,如騎自行車上學、熱衷班集體活動、參加英語演講競賽、學習游泳等,使我養(yǎng)成了自信和勇往直前的性格。從小學起,媽媽就注意培養(yǎng)我為自己的事情承擔責任的好習慣。在我人生的每個關鍵的轉折點上,媽媽都為我提出她的建議和忠告,她開闊的思維和諄諄教導,使我前行的步伐更加穩(wěn)健和自信。她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在生活的點滴中透露著智慧和靈氣。她讓我懂得與人打交道的藝術和對精致生活的追求,她讓我看到情商高于智商,待人接物比讀死書更重要??傊?,我從媽媽身上學到了我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在我離開家門闖世界、步入社會、步入職場后顯得更為重要。
父母教會我的這些品質對我影響深遠。從小到大,他們從未逼我學習、強迫我做功課,相反,他們總是讓我量力而行。他們給我的寬松環(huán)境反而讓我有了做好自己事情的主動性。補習班、課外班這種輔導班都是我自己要求上,他們才幫我報名,即便是到了高三,我們一家三口也經(jīng)常外出吃飯、逛街、聽音樂會,就連我高三時每天晚上練習長笛他們也特別支持。
同時,他們更讓我懂得沒有輕而易舉的成功,沒有坐享其成的美事。要想收獲,必須付出。這種樸素的觀念一直伴隨著我——任何時候人都有選擇,選擇努力,還是選擇放棄。帶著這樣樸實的觀念、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我開始了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