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戰(zhàn)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九任君主,名職,簡稱昭王或襄王,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79年在位。他本在韓國作為人質(zhì),燕王噲死后,被燕人立為燕昭王,燕昭王在歷史上以禮賢下士聞名,他曾派樂毅伐齊國,連克七十余城,使燕國國力達到了頂峰。
昭王筑“黃金臺”求賢
燕昭王歷史上以求賢若渴聞名,為了廣招天下有才之士來幫助他興國復仇,他曾高筑黃金臺,在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以此進行大張旗鼓的招賢納士。唐代大詩人李白贊其曰:“燕趙延郭隗,遂筑黃金臺。據(jù)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p>
鄒衍是當時名聞天下的陰陽五行家,在諸侯國間頗受尊重。比如,他游歷魏國時,魏惠王親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在趙國時,平原君畢恭畢敬地側(cè)著身子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坐席上的灰塵。而燕昭王迎接鄒衍時,比魏趙更為謙恭謹慎。他親自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為鄒衍在前面清潔道路。入座時昭王主動地坐在弟子座上,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yè)。此外,昭王還特意為鄒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講學。
燕昭王的這些做法激起了極大的反響,他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俊杰,如武將劇辛、樂毅以及謀士屈庸等,爭先恐后地奔赴燕國,可謂人才濟濟,蔚為壯觀。對此,燕昭王大力歡迎,不拘一格地廣為接納。這些人中不僅僅有知名學者,還有有志滅亡齊國、熟悉齊國險阻要塞和君臣關(guān)系以及善于用兵打仗的士人,昭王對他們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積蓄他們的力量,以謀求將來的霸業(yè)。
昭王善于收攏人心可從史書記載的一件事上反映出來。一次,太子受人挑唆,向昭王進讒言,說大將樂毅之所以三年還攻不下齊國的莒城和即墨,是因為他心懷鬼胎,想以恩德感化兩地的齊國百姓,待齊民真正歸順了,他便可以稱齊王了。樂毅是名將樂羊之后,才學出眾,深通兵法,被昭王引為知己。太子的一番說辭令昭王十分生氣,將太子施以二十大板,并稱樂毅對燕國有大恩,即使做了齊王也不過分。昭王責打了太子后,立即派使者拿節(jié)杖去見樂毅,封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動,對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后,樂毅更加盡心盡力地為燕國效勞。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燕昭王籠絡人心的精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