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時代的鮮明特征。
小到一個女人的發(fā)髻花式、袖口寬窄,大至一個政體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趨向,凡俗如市井閭里流行的方言俚語,高貴如王公貴胄間崇尚的風靡時好,環(huán)肥燕瘦,各有所鐘。
是人參與并改變了生存的時代,改變了的時代又反過頭來影響人。它給這個時代里的一切打上烙印,最終將帶有時代獨特印記的文化以符號形式永遠存檔,醒目標定。
如同文學,由漢賦,而唐詩,再宋詞,再元曲,到明清為筆記小說;也如同書法,由秦篆,而漢隸,再魏碑,再宋楷。隨著時代的不同,文學與書法相應呈現(xiàn)出不同的主流表達樣態(tài)。歷經(jīng)兩漢經(jīng)學、隋唐佛學、宋代理學的系列嬗變之后,當歷史的車輪由元及明滾滾而來,這個全新時代的學術風潮會再次改變嗎?
答案是肯定的。
心學,將成為一面赫然的學術旗幟,獵獵飄揚在明朝的學術天空。
從宋代程朱理學轉(zhuǎn)型到明代心學,有兩個人功不可沒,其一是陳獻章,另外一位是王陽明。他們二人在明代心學中的位置和作用,很像宋代理學中的“北宋五子”之于朱熹,前者是領航,負責發(fā)軔,肇起,推開一扇門;后者是中堅,負責承繼,光大,在綜采大成中將其推向全盛,使之蔚然成風。
《明史?儒林列傳》中講得很清晰:“原夫明初諸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余裔,師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篤踐履,謹繩墨,守儒先之正傳,無敢改錯。學術之分,則自陳獻章、王守仁始。宗獻章者曰‘江門之學’,孤行獨詣,其傳不遠。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學’,別立宗旨,顯與朱子背馳,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幾人矣?!?/p>
撰《明史》的清代作者雖然高舉程朱理學為正朔,將陸王心學視為異端,但他卻客觀陳述了心學在明朝“流傳逾百年,其教大行”,以及“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幾人矣”的巨大學術影響。
開啟明代心學新航的陳獻章,就這樣槳聲欸乃地從理學晨霧中劃水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