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 2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作者:克里希那南達(Krishnananda) 阿曼娜(Amana


推薦序

這是我讀過的書當中,把內在小孩描述得最清楚的一本。

其實它英文的書名叫做“面對你的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成愛”

原來我們內在小孩的最大特征,就是恐懼。

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恐懼幻化成憤怒、悲傷、嫉妒、自卑、自責、退縮等不同的負面情緒,讓我們眼花繚亂,而不知道其實是一個受了傷的內在小孩被觸動了。

這個孩子敏感而纖細,多面而熱情,但是由于從小受到了傷害,他的正面特質被壓抑了,轉而被生存的恐懼所替代。

一個孩子是沒有勇氣和智慧來面對他所遭受到的傷害的。但是身為成人,我們有足夠的資源,就像我們安撫、疼惜自己孩子一樣的,可以去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

一旦我們的內在小孩獲得了療愈,他的喜悅、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質,就能毫無阻攔地表達出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數的樂趣和希望。

這個療愈的過程,就要先從認出自己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孩開始。

作者克里希一步一步地,用非常細膩的描述方法,為我們揭開了內在小孩的面紗,從恐懼、羞愧、驚嚇,到被遺棄和被剝奪等讓我們缺乏安全感的根源開始說起,并且加上他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小孩找到了對號入座的情境。

克里希誠實地描述了他自己的內在過程,也讓我能夠感同身受地看到自己的內在小孩的一些作為:反彈行為、任性、不切實際的期望,以及孩子用來保護自己的策略,而這些策略在幼年時期對我們來說也許有效,但是在成年之后,這些策略不僅阻擋了我們人生的腳步,更讓我們遠離真相,遠離自己的內心。

在“面對愛的迷妄”這一章中,作者讓我們看清楚親密關系的最大困難所在,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意識地在伴侶身上尋找那個永遠不會存在的完美父母。我們也都想在對方身上彌補童年時候沒有得到的關愛、尊重、了解和接納。這些迷思,是造成親密關系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每個人能夠追尋克里希的腳步,回到自己內在的感覺,看到并且安慰那個受傷的內在孩童,我們的人生,就會有很大的轉變。

最后,作者指出,靜心是一切療愈的開始。因為靜心可以幫助我們對于自己的身體、念頭、感覺和行為都有更多的覺知,而覺察和接納,是療愈最好的良藥。

如果讀者看了本書之后,覺得深得我心,的確是治療你病癥的最好藥方,但是覺得還是有抓不到藥的感覺,那么我建議你多做一些靜心的活動,擴展你的靈性空間,同時,最好的方法還是參加作者和他夫人每年來中國舉辦的工作坊。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