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刺猬”代表人物的成長歷程(8)

倒轉(zhuǎn)紅輪 作者:金雁


從此他成為一個著名的“貴族持不同政見者”。1853年屠格涅夫獲準回到彼得堡,《現(xiàn)代人》雜志社為他的解禁還舉行了盛大歡迎宴會,此后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作品,最著名的是《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屠格涅夫“反對農(nóng)奴制,贊成解放農(nóng)奴”的思想日益凸顯,但他是“革命的反對者”,其政治理念與同時代的平民思想家存在著分歧。雙方分道揚鑣是不可避免的。

杜勃羅留波夫?qū)ν栏衲蛐≌f《前夜》的解讀是引起雙方?jīng)Q裂的導火線。1860年杜勃羅留波夫在《現(xiàn)代人》第3期上發(fā)表名為“真正的白天什么時候到來?”的文章,對《前夜》作了自己的詳細導讀,他認為原先那些思想先進的人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具有往日的鼓動性,羅亭所宣揚的進步思想已成為俄國社會的共識,不足為奇了。他挑明《前夜》指的就是“革命的前夜”,預示著俄國式的英薩洛夫們很快就會出現(xiàn),革命的高潮就要到來。

《前夜》就是“革命前夜”,屠格涅夫號召大家不再做羅亭,而去做挺身而出的英薩洛夫,拿起槍桿干革命,作家的本義是這樣的嗎?今天看來,不能說這種解讀全無根據(jù)。屠格涅夫?qū)ΜF(xiàn)實的憤懣已經(jīng)很強烈,潛意識里希望英薩洛夫式革命家的出現(xiàn),這應該是很清楚的。

問題是屠格涅夫本人不想當英薩洛夫,不愿被人推上振臂一呼號召革命的角色。而杜勃羅留波夫這種“挑明”了的解讀,把從流放中“解禁”回到彼得堡文壇的作家又一次推上了“風口浪尖”。往好里說是在給屠格涅夫“捧場”,往壞里說也等于提醒秘密警察注意屠格涅夫的“政治傾向”。屠格涅夫十分尷尬,小杜以為是捧場,在他看來卻猶如告密。迫不得已他發(fā)表聲明,說他本人不贊成該文作者的解讀,尤其是不贊成對英薩洛夫“過度偏離原意”的“自我理解”,小說本意并沒有評論者附加的那些引申。

沒想到,這樣的表白引起了《現(xiàn)代人》雜志日益激進的讀者群里的一片喝“倒彩”聲:想讓別人革命,自己卻不出頭?敢想不敢為,有賊心沒賊膽,這就是貴族的虛偽和怯懦?。?/p>

與當年別林斯基的孤軍奮戰(zhàn)不同的是,現(xiàn)在的文壇已經(jīng)是60年代人的天下了。近代俄羅斯文藝批評的主流始終帶有為民請命的正義色彩。但到了這時,文學批判已經(jīng)變成了批判文學,寫作日益成為表達正義的直接手段。作家不僅靠文字來控訴專制和黑暗,而且要求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區(qū)分正義和邪惡、黑暗與光明的行動。這樣一種發(fā)展其積極的一面是:比起過去那種悲天憫人但卻無能為力的正義呼喚,如今的文學家威脅要舉起正義之劍,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勇氣。

而消極的一面是:你自己勇敢誠然可敬,逼迫別人勇敢就有點過分,有點做作,甚至有點危險了。杜勃羅留波夫想當英薩洛夫是好樣的,但你讓屠格涅夫去當英薩洛夫就不合適。屠格涅夫希望出現(xiàn)英薩洛夫但自己只能當羅亭,你可以認為他不夠勇敢,但是他有這個權(quán)利。而“杜粉”、“車粉”們?nèi)浩鸸羲扑亲鲇⑺_洛夫不可。此風大長的后果,我們后來都可以看到。而當時這種建立在唯物主義、理性主義思想上的“文學暴力”,一直延續(xù)到1909年的《路標》之后,才得到部分扭轉(zhuǎn)。

《前夜》事件的后果無疑大大地損傷了作家的形象。于是關(guān)于《前夜》的評論最后導致了作家與《現(xiàn)代人》雜志的決裂。這實際上也就是貴族知識分子與平民知識分子的決裂。本來屠格涅夫因個性強烈在文壇樹敵不少,但是以往這些恩恩怨怨都是可以化解的。他與赫爾岑曾經(jīng)有過私人恩怨,1867年他主動與赫爾岑和解,他說,“您已經(jīng)過了55歲了,明年我也滿50歲,這個年齡是和解的年齡”,“我們是最后的莫希干人,漸入老境、相繼凋零,我們應該守望相助彼此扶持才好”。1877年他又與涅克拉索握手言和。但他就是不與平民知識分子和解。屠格涅夫的貴族自由派思想與平民激進主義有很大的差別。屠格涅夫這樣解釋自己的立場:“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作家,善于自我批評,善于隱身幕后,更因為他不急于以己見束縛讀者,不急于說教,不急切使人改變觀念”。[ 柏林:《俄國思想家》彭淮棟譯,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務(wù)公司1987年,344頁。]事已至此,雙方的合作“緣分”已盡,幾位大文豪都選擇了離開《現(xiàn)代人》,紛紛脫離了這個被認為具有“偏執(zhí)狂”的雜志。而在《現(xiàn)代人》雜志社事件之后,平民知識分子明確表達說,他們是“自由主義者的不可調(diào)和的敵人”。[ 涅奇金娜:《蘇聯(lián)史》第2卷,第2分冊,三聯(lián)書店1959年,28頁。]

俄國版“理想主義的豬”與“現(xiàn)實主義的狼”

俄國思想界就此分裂成兩個相互敵視、對抗的力量。貴族出身的自由主義者和平民出身的民主主義者已經(jīng)很難在一個“戰(zhàn)壕”里同處下去了。當時的社會情緒,尤其是俄國“文學青年”們的情緒無疑是偏向于車、杜等人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義”,他們無疑更喜歡敢做敢為的人,更喜歡為窮人打抱不平的人。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貴族良心”已經(jīng)顯得與時代精神不合拍了。由于貴族在農(nóng)奴制改革問題上本來就“理虧”,當時新生代人以“文明的人和不純潔的良心”來指責貴族的動機?!冬F(xiàn)代人》的激進與日益傾向暴力革命,與主張非暴力君主立憲的溫和反對派大作家們已經(jīng)不可調(diào)和。隨著貴族自由派中那些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為人和辦刊方針不滿的作家相繼離開《現(xiàn)代人》雜志,杜勃羅留波夫更加大了對他們的抨擊,把那些文豪叫做“一群退出戰(zhàn)斗的妥協(xié)者”。1860年屠格涅夫與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一次文學朗誦會上公開沖突,車氏認為屠格涅夫是借小說人物巴扎羅夫把對杜勃羅留波夫的仇恨公開表露,雙方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屠格涅夫?qū)嚑柲嵫┓蛩够蠛暗溃骸澳闶且粭l蛇,而杜勃羅留波夫是一條眼鏡蛇”。[ 參閱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三聯(lián)書店1974年,109頁。]屠格涅夫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刊登杜勃羅留波夫的文章,他寫了一個只有兩句話的便簽:任你選擇,我或者杜勃羅留波夫!涅克拉索夫拒絕了老朋友的要求,屠格涅夫就再也沒有回到《現(xiàn)代人》的圈子里來。

而《現(xiàn)代人》雜志社1862年就幾位文豪的離去發(fā)了一個通告。與車主編站在一起的,是一批嶄露頭角年輕的大學生和“憤慨”的平民思想家,他們不受貴族思想家的掣肘,雜志的風格更加激進化了。

最近我國的網(wǎng)絡(luò)青年熱衷于討論“理想主義的豬”與“現(xiàn)實主義的狼”,據(jù)說是出自一部電影《婚巢》,其中的女主角追求理想主義的崇高愛情而甘愿降低物質(zhì)期望(做“豬”),男主角則重視現(xiàn)實的富裕生活和物質(zhì)享受而玩命地去掙錢(做“狼”)。有趣的是,當年俄國也發(fā)生了這樣一場“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豬”與“狼”的討論。但這四個概念卻與今天所說的完全錯位。當時貴族知識分子標榜“理想主義”,面對糟糕的現(xiàn)實他們要求從我做起,完善自身道德,少去譴責他人,多作自我懺悔,以追求靈魂的高尚和良心的安寧。但是他們這種姿態(tài)被一些激進青年指責為懦弱,說他們不敢與強權(quán)抗爭。陀斯妥耶夫斯基因而也自嘲為“豬”,他說:“我對現(xiàn)實和現(xiàn)實主義的理解與我們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和批評家完全不同,我的理想主義比他們的現(xiàn)實主義更為現(xiàn)實”。[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 О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М.,1987.с343.]而當時所謂的“現(xiàn)實主義”其實是指激進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它恰恰強調(diào)的是直面黑暗現(xiàn)實,勇于以行動來與當局抗爭,直到進行暴力革命,因而被喻為好斗之“狼”。由于他們的職業(yè)分野也有“吃素的文學家”和“開葷的評論家”之區(qū)別,而平民知識分子對貴族知識分子的譴責與攻擊,則被喻為“狼入豬群”。于是我們便看到了當時俄國思想界如下的“兩分法”:

“貴族知識分子” “平民知識分子”

“40年代人” “60年代人”

“自由派” “民主派(或曰革命民主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