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俄國傳統的農村社會理想化,希望以此來抵制資本主義現代化,就是這種“反動空想”的典型觀點之一。車氏認為公有制必將成為新的支配形式,所以不要去侵犯公社土地所有制,單靠這一寶貴遺產,就可以實現我們的愿望,而避免所謂的西歐病——“赤貧狀態(tài)和無產階級化”。車氏認為:“我們看見,西方由于失去了公社土地所有制產生了何等悲慘的結果,西方人民要挽回自己的損失是何等費力。西方的事例我們不應當忽視”。“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原則是造福于人的,它保護我們的農村人口免遭無產階級化這一可怕的潰瘡”。[ Чернышевски Н.Г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и Т.5.М.,1939-1953гг.с.16-18、100..]
當然,“唯物主義”的車爾尼雪夫斯基也很強調機器的作用,他的公式是:社會主義=農村公社+機器裝備的社會生產。與此相應地,他的倫理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舍生忘死的革命家。他的歷史觀是指出對社會最具有破壞力的最激進的思潮和黨派的作用。他的經濟觀是既反農奴制又反資本主義,他說“在消滅農奴制以后,不允許資本主義作為一種制度確立起來”,要建立的是村社基礎上的“農民經濟”。這些思想在后來的民粹派陣營中又被進一步的發(fā)揚光大,而成為列寧主義的主要源頭之一。
正因為如此,同為左派的俄國社會民主主義者對車氏革命性的肯定與對其“反動性”的批判幾乎同樣高調。普列漢諾夫說:“車爾尼的歷史觀點還沒有中合成一個體系,并且往往自相矛盾,我們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從他的著作中找出一切似乎屬于完全不同作家的歷史觀點,并把他們做一對照,因此我們看到他的歷史觀點的矛盾和不徹底性”。
普列漢諾夫指出:“從我們現在歐洲科學的觀點看,無論如何不能認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歷史觀點和社會主義觀點是令人滿意的,誰打算在現在保持這種觀點,那他就是一個十分落后的人”。[ 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84頁]60年代的平民知識分子沒有人能夠超出車爾尼雪夫斯基,因此“他們(指民粹派)的世界觀在更大程度上有著車爾尼世界觀所具有的一切缺陷”。[ 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85頁]俄國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和這種來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理論進行斗爭。
列寧作為俄國馬克思主義者早期也是與民粹派作斗爭的。但與把車氏當作民粹派先驅的普列漢諾夫不同,早期列寧就把車氏與民粹派做了切割,只批民粹派而不批車氏。相反列寧在早期的《怎么辦》(有意與車氏的名著同名)等書中就對車氏推崇備至并沿用了車氏的許多觀點。1907年斯托雷平改革的不公正性導致了俄國社會情緒激進化和民粹化大爆發(fā),列寧從策略上需要得到農民的支持,開始發(fā)生從馬克思主義向“超民粹主義”的轉化,列寧主義實際上一邊接過民粹派的思想一邊批判他們背叛自己的綱領,好像布爾什維克批判民粹派很賣力,但實際上是“在列寧主義的旗幟下把民粹主義的消極一面更加發(fā)揚光大。”[ 孟什維克思想家尼古拉耶夫斯基語,見美國胡佛歷史檔案館:《鮑·尼古拉耶夫斯基全集》,Box674,Folder1,]
這期間列寧思想轉變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回到車爾尼雪夫斯基去”。這一時期他大量閱讀和訂購有關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作,并在《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等書中按車氏的模式進行哲學“整頓”。從他這一時期批注的著作可以看出明顯的反駁普列漢諾夫,實際上是“批評恩格斯,修改了恩格斯的某些原理”,[ A.沃洛金:“列寧和哲學:不該重提這個問題嗎?”//Комуннист.1990.№5.]而“捍衛(wèi)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特點。早期列寧和普列漢諾夫都崇尚車氏的正義精神、戰(zhàn)斗意志和革命氣節(jié),但列寧比普氏更崇尚,普氏同時也在學理上批車氏,而列寧基本不批。到了后來,普列漢諾夫對車爾尼雪夫斯基肯定的調子放低,而批判更加系統化;列寧則在肯定的調子更高的同時對普列漢諾夫的批判進行“反批判”,這時他已經是對車氏理論從“某些欣賞”、“局部贊同”變?yōu)椤芭颗l(fā)”了。列寧早期說:“民粹主義是沒有社會主義氣味的”,[ 《列寧全集》第2版,第21卷,264頁。]而民粹派對政治自由的否定則是反動的。后來列寧轉而高度評價民粹派“民主的徹底性”,對民粹派的批評也轉向指責他們對自由否定得還不夠。與此同時列寧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評價則越來越高。他在哲學上反個人主義的味道也越來越濃。列寧認為車爾尼雪夫斯基客觀上是朝著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考察哲學和社會問題時提出的論點,同馬克思對問題的解答不謀而合;“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真正偉大的俄國著作家,他從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終保持著完整的哲學唯物主義的水平”。[ 《列寧全集》第2版,第18卷,378頁。]
可以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功利主義社會變革的實踐對列寧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梢钥闯觯袑幍乃枷胭Y源中源自平民知識分子-革命民主主義的東西遠遠多于馬克思主義,列寧認為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是自己道德上的先輩,而且越往后發(fā)展民粹主義深層的影響就越發(fā)體現出來,以至于由列寧完成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下把民粹派的陰影投射到俄共的心靈里的工作。伊塞亞·伯林就一直曾試圖解釋,“共產主義如何從那種反宗教的、理論性的抽象學說變成了列寧主義的形式:一種狂熱的狹隘的、半宗教式的信仰”。[ 伊格納吉耶夫:《伯林傳》譯林出版社2001年,329頁。]如果僅僅從理論上而不是從平民知識分子的成長史中作全方位的觀察,的確很難找到“突變”的基因。西方學者有很多人認為,“涅恰耶夫是了解布爾什維克主義的鑰匙”,[ Prawdin ]但其實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思想上與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淵源紐帶遠遠大于涅恰耶夫。由此我們知道,布爾什維克主義并不是外來的或橫空出世的新鮮事物,它是從平民激進主義到革命民主主義的延展性結果。
實用主義策略極大的靈活性有利于奪取政權,但是卻留下了一堆跳躍性很大邏輯混亂、內涵空泛的理論,留下了太多的闡釋空間。理論的漂移性很大,就很難確立以一貫之的原則性和固定價值體系,由于缺乏緊密的具有內在邏輯的核心價值,新政權很容易發(fā)生蛻變。這也是這個體制為什么不能走得更遠的原因之一。列寧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在列寧的講話和文章中,“‘轉變’一詞是列寧主義語匯中最常用、最深刻的詞匯之一”,[ 格·季諾維也夫:《列寧主義——列寧主義研究導論》,東方出版社1989年,307頁。]于此同類的“轉化”、“轉換”、“辯證法”、“飛躍”也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術語。列寧說:“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是: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 《列寧全集》第2版,第8卷,412頁。]在列寧發(fā)生一些不合乎邏輯的跳躍性的“突變”時,他都會“突然走進辯證法的領域”,[ 格·季諾維也夫:《列寧主義——列寧主義研究導論》,東方出版社1989年,314頁。]以“革命辯證轉變”作為解釋其理論“矛盾性”的有力武器。列寧的“難以捉摸”在布爾什維克黨內是出了名的,他“無與倫比的‘辯證法’技巧”讓所有的人都望塵莫及,列寧自己也很為此感到得意。
可以說任何一個問題上反正兩面的話列寧都講過。有研究者認為,列寧既可以說是最殘暴,也可以說是最民主,即是魔鬼也是天使,他的很多東西都是完全背道而馳的,熟悉列寧思想的人,完全可以做到用列寧來反列寧,也就是普列漢諾夫所說的,用“新列寧反對舊列寧”是他自己完成的。以喪失原則實現目標,到頭來俄國社民黨中的馬克思主義已經被閹割的差不多了,但是在話語上仍然一邊實行民粹主義,一邊批判民粹主義。到了后來實用主義和功利性發(fā)展到極致,在黨內斗爭中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計,聯左打右、聯右打左,只要有利于權力,與任何人之間的排列組合都是可能的,消滅某些人的肉身卻貫徹他的思想,說和做脫節(jié)的模式就此形成,很多個人形而下的考慮都可以在真理、正義的掩護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