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兌美元匯率會走高嗎?
我們先從匯率談起。任何從美國往歐洲匯錢或打算去歐洲旅游的人,都想知道哪天兌換歐元最劃算,那些受匯率影響更大的出口公司更是如此。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全球各大銀行都會為客戶預測歐元兌美元匯率的走勢。我們是否應該相信它們呢?當然,如果預測沒有任何益處,那它就不可能存在,因為沒有人會為之埋單。為了檢驗事實是否如此,我對這類預測及其準確率做了一些調查。在圖5–1中,我列出了10年間22家跨國銀行在年末做出的預測。
圖5–1 歐元兌美元匯率的預測毫無價值。每年12月跨國銀行都會預測下一年的匯率,但大多數時候,實際匯率都超出了預測范圍。這些預測并非隨意做出的,分析師往往會假設下一年的走勢將和這一年相似。因此,所有的預測都落后了一年,未能抓住每一次匯率的起伏。圖中的黑點表示每一家跨國銀行的預測值,共有22家,其中包括美國銀行集團的美林證券公司、三菱東京日聯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花旗銀行、德國商業(yè)銀行、瑞士瑞信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摩根大通銀行、摩根士丹利和法國興業(yè)銀行等
資料來源:共識經濟學公司(Consensus Economics),2001~2010年
2000年12月,絕大多數銀行預測,到2001年年底,美元將與歐元等值。其中,瑞士瑞信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瑞士聯合銀行和德意志銀行都預測歐元兌美元匯率為1∶1。但是,2001年年底歐元兌美元的實際匯率僅為0.88。只有花旗銀行的預測比較接近——0.85,其他所有銀行都高估了。這是花旗銀行10年間唯一一次成功的預測。再看它們對2002年匯率的預測。為了彌補前一年的過高估計,各大銀行這次一致調轉了預測方向,但預測誤差還是超過了20美分。事實是,2002年歐元走高,實際匯率達到1.05,超出了任何一家銀行的預測范圍。銀行對歐元的走高趨勢感到十分驚詫,并預測接下來的一年,也就是2003年,歐元將繼續(xù)走高,可是實際的匯率比它們預測的都要高。
所有銀行都預測2005年的匯率走勢會和2004年相同,繼續(xù)上揚。但實際情況卻是歐元貶值、美元升值。和其他年份一樣,實際匯率超出了各家銀行的預測范圍。2006年,各大銀行還是按照2005年的走勢預測歐元匯率會繼續(xù)走低。結果是歐元匯率走高,不過這次至少有些銀行的預測與實際情況接近。2007年,歐元匯率繼續(xù)大幅攀升,最終超出所有銀行的預測范圍。2008年,預測匯率和實際匯率第一次發(fā)生吻合,不過這也是唯一的一次。2009~2010年,歐元先是貶值,之后又升值,各大銀行的預測均與實際情況相反。
這些預測并非出自外行人之手,而是一群薪酬可觀的分析師用復雜的數學模型做出的。例如,美國資產規(guī)模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每次都沒有準確地預測出匯率走勢,平均錯誤率為13%。所有預測專家都持一個觀點:下一年的匯率會和這一年的類似。仔細看看這10年的預測就會發(fā)現,他們都是按照當年的走勢做出下一年的預測。但唯一的問題在于,歐元兌美元匯率并不按這種邏輯出牌,也就是說匯率走勢的變化根本無法預測。
除非今年和去年相同,預測才會成功,這種虛假的確定性就像除發(fā)生車禍外其他時間都沒有問題的汽車安全氣囊。
那么,為什么大公司的高管仍愿意為這種毫無意義的預測埋單呢?這是因為銀行不會發(fā)布像圖5–1這樣的資料。另外,有些人其實并不關心預測的內容,只是為了保全自己。如果公司因匯率波動蒙受損失,經理可以歸咎于銀行的預測不準,幫自己開脫。我們在第3章已經討論過,有些人會制定防御性決策,犧牲他人或公司的利益以保全自己。正是這種對承擔責任的恐懼,為高薪專家開發(fā)的無價值產品開辟了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