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新(1)

中國的修養(yǎng) 作者:曹勝高


自新,就是每日都使自己更進步?!洞髮W》里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比裟馨衙咳斩甲鳛橐粋€新的開始,每日都更新自己,一日一日終能達到一個全新的自我,擁有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每日進步一點點,日新月異,最后擁有無量的前程?,F實生活中,一個人的每次進步,周圍的朋友都會發(fā)生改換,做的事業(yè)也會更有發(fā)展。

社會是金字塔形的結構,最成功的人是在塔尖,每個人都是從底層起步,越是向上走、向高處走,隨著自己的進步,所接觸的人的素養(yǎng)、他們做事的境界就會越高。儒家學說就要求每個人不斷修養(yǎng)自己、完善自己、發(fā)展自己,以求最后達到一個止于至善的境地。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如果不斷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成圣成賢是可以企及的。佛教也講“佛乃眾生,眾生乃佛”,在眾生之中,人的德行、修養(yǎng)、心性達到了一定境界,就可以成佛。圣賢和佛都不是高高聳立的雕像,而全在人自身的心性修為。事不可易成,名不可易得,福不可易享,世上沒有輕而易舉的事業(yè),也沒有什么唾手可得的功名,更沒有不期而至的幸福。事業(yè)、功名、幸福的取得,都要用自新來約束自己,必須經過努力才能實現。

一、新身

新身,是自新的起點,意義在于告別舊我,努力改過。什么是“過”?《論語?衛(wèi)靈公》中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庇羞^失不是“過”,有過失不努力改正才是“過”。孩童學習走路,總是不斷地摔倒,再不斷地起來,最后才能健步如飛。

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犯錯誤,不犯任何錯誤的人更多是平庸的人。但人要勇于發(fā)現和改掉自己的錯誤。一個人不能沒有任何缺點,也不能沒有任何優(yōu)點,世上沒有絕對平庸的人,也沒有絕對完美的人。我們要清楚自身的優(yōu)缺之處:是拖拉還是干練?是糊涂還是聰明?是浮躁還是沉穩(wěn)?是懶散還是勤奮?想明白了,然后根據自己的特點,明確自己的事業(yè),確定一生的基本格局。

所以,要不斷地反思適合做什么?能夠做什么?喜歡做什么?要把阻礙自己發(fā)展的行為、品德、習慣、傳統(tǒng)都改掉,保留那些好的方面。人不能成為完人,但要知道揚長避短,不能像《論語?子張》里講的“小人之過也必文”,去掩飾自己的過失和短處。喜歡文過飾非,蒙蔽觀察自己短處的雙眼,其實這是格局非常小的人。相反地,正確對待過失,則是“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君子和小人,一個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成就大事業(yè)、大功業(yè)的人;一個是斤斤計較,執(zhí)迷于塵俗的人。中國文化中對待過失的態(tài)度向來明白,“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氏傳?宣公二年》)。新身就是要告誡自己,犯了過失沒有關系,只要改正了,人生就是新的一頁,我們每天都在超越過去,每天都在迎來一個嶄新的自己。

儒家如此講,佛教也如此講?!秹洝分姓f:“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改正過失,在佛家看來能生“智慧”。這個“智”和“慧”是佛教言語,所謂的“智”,就是在塵俗之中能應對自如;所謂的“慧”,就是在心靈中能洞悉宇宙。在改正過失中,一方面,增長己“智”,使自己做事更加的聰明、干練;另一方面,也要增長己“慧”,使自己的內心更加純凈,更加的安詳平和。

現實中,有時我們會多“智”少“慧”,聰明有余,待人接物上的聰明伶俐,堪比王熙鳳,卻少見他的“慧識”。王熙鳳就是有“智”無“慧”,不懂《周易?豐卦》“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把聰明用到了極致,最后“哭向金陵事更哀”,沒落凄慘地收場。所以說,“慧”不可少,在小事上好像很不聰明、不干練,內心里面卻非常純凈、開朗。人犯過失之后心里容易忐忑不安,而改正之后就坦蕩起來、開朗起來,這就是“智慧”生出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