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是因為瘋狂地愛上了對方而與他結婚,你們結婚,只是因為你們能組成一個家庭。雖然有些人說他們是因為愛而結婚,但是人們結婚、組成家庭的壓力如此之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能美滿幸福,所以我們就有了“剛剛好的婚姻”。
等待真愛對于很多人來說過于奢侈,尤其對女人來說,她們等不起。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76%的女性承認她們愿意與自己不愛的人結婚。然而,只有35%的男性愿意這樣做。如果你是女人,你用來尋找另一半的時間就會短得多。真愛?這個家伙有份不錯的工作和漂亮的胡子。就是他了,姑娘。
人們對婚姻的看法已經(jīng)發(fā)生根本的改變。如今我們將結婚看作找到人生的伴侶,找到自己所愛的人。但是整體來說,為了幸福和愛而結婚的觀念其實是很新的。
在我們?nèi)祟悮v史的長河中,求愛與結婚從來與兩個人尋找愛情與滿足毫不相干。正如《婚姻的歷史》的作者歷史學家斯蒂芬妮·孔茨所說,直到最近,婚姻仍是連接兩個家庭的一種紐帶。結婚是為了尋求經(jīng)濟、社會,以及個人方面的安全感,并且能夠為人們的生存和繁衍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這不是古老的歷史。直到工業(yè)革命之前,大部分美國人和歐洲人都住在農(nóng)場里,家庭中的每位成員都必須干活兒,他們對婚姻的考慮主要出于實用方面。
在過去,男人可能會想:“哦,該死,我必須要幾個孩子來干農(nóng)活。我得盡快生幾個孩子,等他們長到4歲,就可以幫我干點體力活兒。我還需要個女人來幫我做衣服。最好馬上就辦?!迸丝赡軙耄骸拔易詈迷谵r(nóng)場找個會干活的男人,這樣就不會餓死?!?/p>
想找個和你一樣愛吃壽司,愛看韋斯·安德森電影,或者讓你隨時一摸她的頭發(fā)就會興致勃發(fā)的人,實在是太吹毛求疵了。
當然了,人們也會因為相愛而結婚,但是他們對于愛的期許與我們今天的完全不同。對于那些把未來寄托在孩子的婚姻上的家庭來說,為了愛而結婚是一個非常有風險的動機。孔茨寫道:“婚姻是非常重要的經(jīng)濟和政治手段,所以人們不會將婚姻上升到與愛有關的精神層面?!?/p>
孔茨還告訴我們,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大部分中產(chǎn)階級對于婚姻都有嚴苛的、基于性別的期望。他們會考量與對方結婚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女人想要經(jīng)濟保障,男人想要處女,并不會考慮到教育或者智力之類更深層次的東西。
她說:“那時候的夫婦從相識到結婚經(jīng)歷的時間平均為六個月,這表明他們的愛只是對性別的模式化的看法,而不是基于對另一半的了解?!?/p>
這并不是說,在1960年之前人們的婚姻中就缺少愛。相反,那時的小夫妻通常會在相處很長時間,共同成長,共同維持家庭之后,建立起越來越深的感情。這樣的婚姻或許會平靜地開場,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會變得更有激情。
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很多事情都發(fā)生了改變,包括人們對婚姻的期待。女權運動就是改變的動力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大學教育,找到好的工作,得到經(jīng)濟獨立,她們獲得了掌控自己身體與生活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女性拒絕與自己的鄰居或住在同一棟樓里的人結婚。她們想體驗不同的事情,而她們也有這個自由。
正如切爾林所說,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這一代人開始拒絕伙伴式婚姻,他們想要更多。他們想要的不是一個配偶,而是心靈伴侶。